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博弈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琨

   摘 要:“十二五”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推进我国人才培养、平衡教育资源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要立足社会现实,着眼全球竞争格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因为市场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失衡及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在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方面与学生基本素养方面实现博弈下的平衡。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
   博弈论要求在做出最优选择之前,要洞悉利益相关者,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平衡的关键。试问当今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够平衡好素质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却复杂多变。关键因素,就是高职院校难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难以就目前的培养方式做出科学的分析和改进,高职院校失去了培养事业适应市场需求的目标就意味着失去了体育立校的根本。虽说不是彻底的放弃和改进,但是在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难以在素养教育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让步,这种让步有时候是一小点,但实际却是一大步,往往把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完全市场化,高职院校单纯的把面向社会培养基层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立校根本,但是几十年来的现状,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宁可背受骂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不能适应市场,而且素质修养明显不足,导致很多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产生怀疑,这种怀疑让高职院校处于社会舆论与市场需求的两种矛盾之中,难以自拔。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探索中求发展
   既没有既定的改革目标,也没有模式范本,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承担改革带来的风险。探索需要付出代价,高职院校由谁承担由改革来带的风险,这是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成功的经验与其缺点一样难分秋色,期间培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更是让中国脱去了制造业弱国的帽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和设计基地,在辉煌的成绩面前,谁也不敢承担高职院校改革之后产生的风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坚定改革者与实际的管理者之间就利害关系一直处于博弈的境地,博弈的关键在于:改还是不改,谁来承担改革的风险。在改革风潮此起彼伏之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难以打开新的局面。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观念守旧、内容匮乏、管理落后,需要以改革为契机,打破传统培养模式
   观念守旧导致高职院校面对改革大潮悍然不动,没有认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制约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重要瓶颈;技能培训和课堂内容匮乏让高职院校缺少全球视野,缺少改革的勇气;管理落后形成了高职院校既得利益团体,形成了懒惰的性情,不愿意改革现状,更不会主动推动改革的深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成熟的利益链条和人才培养链条,这些链条阻碍了高职院校改革的步伐。
   三、博弈论选择最优的假设揭示出平衡往往是暂时的,失衡才是永存的
   高职院校传统上偏重技能培训,缺少对社会公民意识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导致学员缺乏更高层面的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仅有技术技能是难以胜任市场期望的;高职院校如果选择注重学生的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职业能力,就会促使学生在技能方面的提升。高职院校在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试图平衡好两种人才的培养,满足提高学生素质和市场需求。但现实两者在资源分配、师资配备、人才选拔上都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其症结在于高职院校缺少独特的办学方针,不能有所舍弃。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面向广大基层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他们毕业后要能够承担起社会分配给他们的角色,高职院校要本着这样的办学目的去培养学生。虽然高职院校情况有所不同,肩负着为国家、市场和大学本科输送人才的重任,但却不能忽略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不能忘记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中国教育模式研究的重要课题。“十二五”确立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培养特点的培养模式陆续出现,这些培养模式虽然存在差异,但是都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作为改革的基础。美国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在21世纪,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布鲁贝克认为“强调认识论的人,在他们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趋向于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第二种高等教育则是政治论。”按照布鲁贝克的观点,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政治论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要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己任,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前提,不能简单地把市场需求和工资水平作为培养的唯一目标。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始终坚持和不能放松的。认识论和政治论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质上并不矛盾,但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有侧重,侧重点不同,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就不同,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不能摈弃的正是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张爱卿.学与教的历史轨迹世纪的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教育人才交流培训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