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加强弱智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苗兴中

  弱智儿童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同正常儿童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他们品德形成过程较为缓慢,所以,我们应当看到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行为特点,便于我们研究、总结、改进对弱智儿童的品德教育。弱智儿童由于智力障碍,造成认识能力低下和人格缺陷,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品德,成为社会人,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一、充分发挥课堂这一大“舞台”的内化作用
  
  1.对弱智儿童进行什么是“祖国”、“人民”?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什么是“纪律”、“礼貌”等教育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弱智儿童往往难以深刻理解。把生活中涉及的具体事物、现象再现于课堂,就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源,这样对弱智儿童的理解能起到速化作用。例如:对“祖国”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电视播放《国歌》的图像引入教学活动;再出示中国地图,并结合每周的升旗仪式,进行讲解:革命前辈为祖国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故事,祖国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发生巨变,从现实生活入手帮助弱智儿童理解“祖国”的意义。
  2.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的不礼貌及不轨行为都能影响弱智儿童认知混乱,而出现是非不分的不良品德现象。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虽然都是生活中极其微小的事情,但是这些对弱智儿童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良的影响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那么,应如何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教育,向正确方向引导呢?这就需要对孩子的社交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这恰与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二者的教育是需要综合进行的。因此,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更要善于观察,勤于了解,采取形象化、鲜明化、示范性强的教育手段,对弱智儿童进行是非的判断教育。把这种教育纳入弱智儿童的认知结构之中,促使他们向客观存在的品德标准相融,逐步实现同化的目的。通过一些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懂得一些社交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智力落后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有很大关系,但又不是一回事,社会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有的孩子智力虽然落后,但是经过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还是不错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弱智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在低年级就应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吃饭、穿衣、上厕所、按时上学、认真听课等。
  
  三、用语言或行动去激励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环境
  
  要使智障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心,光靠爱是不够的,还要严格要求和训练他们。多年来我一直围绕智障儿童“在校一天的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境,展开了一系列的常规教育,以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充分感受与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辟了学习园地,好人好事记载薄,设光荣榜,比谁的红花多,做到事事有记载,每周一总结,当众给成功者上光荣榜,孩子们积极性高昂。开展行为规范竞赛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通过开展知识、技能竞赛,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开发。在班队课中,用身边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参与、讨论等方法对智障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
  
  四、做好家长工作,是培养好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保证
  
  对于智力落后学生来说,父母是他们心目中最具权威的人物,“爸爸说的”,“妈妈告诉我的”,这就是他们的是非标准。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学生的好多优良品质是自幼培养的,如待人诚实、忠厚、关心人、体贴人,对人有礼貌,尊敬师长,富于同情心,有责任感等。如果父母疏于管教或管教无方,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品行,出现很多难以纠正的行为问题,如自私自利、冷酷无情、鲁莽粗野、蛮横无理、不诚实、无责任心等。可见,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学校以及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政策,让家长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正确认识和评价特殊学校在教育其子女中的作用,以及他们自己应该抱的态度和应该做的事情。通过教育让孩子长大成人,成为能够从事社会劳动的有用之人,成为成人集体中的成员。这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优良品德。
  
  五、让学生走出去,创设开放式教育
  
  智障儿童在封闭的教育环境中,与社会、同龄人很少接触,但是他们最终要走上社会。为了克服智障儿童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融入正常的少儿群体,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我们学校创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让智障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与普通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如参加助残日的“手拉手”活动,与健全学生共度儿童节,参加各级文艺演出和制作比赛等。智障儿童在这些具体的交往、参与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丰富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交际能力,获益匪浅。
  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特别是让智障儿童与健全人交往,对调节、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大为有利,同时也为他们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反复抓,抓反复”是对弱智儿童的德育工作的一大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经常性、长期性、艰巨性,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向更多的方面发展,产生教育的整体效益。当然,在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这并不奇怪,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去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我们在弱智儿童的德育工作中不断取得可喜的进展。
   (作者单位 淄川特殊教育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