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最好的“教”是“听”,最好的“学”是“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最好的教是听,最好的学是说。”本文从教师以平等、专注、敢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启迪和引领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搭建学生“说”的平台,引领学生“说”、鼓励学生“说”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听 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09)10-0039-02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基础课程改革专家顾泠沅先生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好的教是听,最好的学是说”。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听”的听了没有,学生该“说”的说了没有。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悟、见解说出来,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深化课堂改革的今天,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最好的“教”是“听”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教”与“学”之间最重要的过程就是沟通,而沟通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学会倾听。教师的倾听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然而我们的课堂经常出现这样的“倏忽”现象: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上课时教师风趣幽默,课讲得十分精彩,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分析得很透彻,课堂上也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但课后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讲得多,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学生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听,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谈不上会学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听学生的声音,提高自身的倾听能力。那么,教师怎样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呢,我认为:
  1.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教师不要把学生仅作为教育对象来接纳,而是要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要想听到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教师就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舞、激励。我曾经看到一位教师在认真听了一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言后,是这样说的:“你回答的问题虽然还不是很全面,但是你能认真思考,敢于在课堂上发表个人的观点,非常好!希望你继续努力。”
  2.教师要专注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我经常到课堂去听课,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认真去倾听,有的学生分析问题不到位,甚至答错了,老师却说“好”、“不错”。作为教师只有专注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专注倾听,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予以及时指出、正确分析。只有专注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才能够对症下药,教学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敢于倾听不同学生的发言
  有的教师不敢倾听那些与课前设计不符的学生声音,惟恐学生的意外发言影响课前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总是努力地寻找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学生声音,假如有学生超越了自己的预设,执教教师要么故意忽视,要么就立刻利用另外学生的发言来屏蔽这些意外声音…… 我曾经在一所农村中学听了一位历史教师上《远古的传说》一课,执教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举出我国远古有哪些传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不仅举出了教材上所列出的传说,还举出了教材里没有涉及到的一些远古传说,然而执教老师对教材所列出的传说进行了肯定,对教材没有涉及到的远古传说既不作肯定,也不作否定,视为没有听见一样,忽视了学生的回答。下课后我问执教老师为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学生举出的远古传说是否正确,不好作出评论,只好忽略这一问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为了自己的教学流程顺利实施,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将发言的机会让给“好学生”,有时甚至不惜多次重复提问同一个学生。教师为什么不敢在课堂上倾听不同学生的发言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害怕“生成”的问题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害怕“生成”的问题无法回答。可是不同学生的发言,往往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活更多学生的学习愿望。
  4.教师要善于启迪和引领学生的发言
  就需要掌握的知识而言,对学生来说也许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有深有浅,甚至还有偏离问题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启迪和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发表个人的观点。如:有一位老师在《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七年级教材,川教版)的教学设计中,在“心得与疑问”这一环节,学生谈出了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体会,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1)郑和下西洋与寻找建文帝有关吗?(2)郑和下西洋是否对明朝的国力有影响?(3)我们如何去评价郑和这个人?(4)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处于什么地位?……面对学生多、杂、乱的问题,这位老师认真地倾听着,并不时地在黑板上快速地写下“为什么”、“什么事”等词,然后他把梳理问题的任务和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并提取了其中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加以研究。在这一片段中,这位教师自始自终在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发言,并适当加以点拨,整个课堂节奏简洁有序,毫不突兀。
  
  二、最好的“学”是“说”
  
  一说到“学”就会联想到“读书”、“练习”、“考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说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困惑等。那么怎样让学生敢说、能说、会说?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搭建学生“说”的平台
  学习是一个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应屡犯“生怕学生不会,总把结论告诉给学生”的毛病,教师要主动让贤,搭建一个让学生“说”的平台,给学生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争论,把课堂当作心灵交汇、智慧碰撞的场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习激情迸发,整个课堂也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曾经听过重庆市夏坝中学李建沙老师上的《元朝的统一》一课(七年级,川教版),这节课的教学模式是“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由六个环节组成。一是问题预设。这一环节是把本节课要学的主干知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二是问题呈现:(1)假设你生活在12世纪的蒙古草原上,请你介绍你的生活状况。(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朝代,疆域广大,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3)元朝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元朝时为什么会出现民族融合的局面?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此过程注重同学之间的合作和探究学习。三是问题解决。首先,由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次,各小组之间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完善。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点评、总结。四是知识拓展与提升。主要是围绕“文天祥抗元得到人民支持,元的统一是符合人民愿望的,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五是心得与疑问。学生说出了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惑问题。六是反馈检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一直很高,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要求发言,真正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或指引方向,或排疑解难,或重点讲解,在师生的互动中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说”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由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决定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达到理性的高度,这就需要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必要的阐释、引导,把学生引到与所学知识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李建沙老师上的《元朝的统一》一课,她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见解、感悟、困惑……
  3.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勇于质疑,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的要给予保护和鼓励,即使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偏颇,甚至离题千里,也不要讽刺挖苦,要允许学生说错话,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不解之处,才能对症下药。我曾经在听一位老师上课时,看到了这一情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执教老师面带微笑对她说:“你很勇敢,能主动回答问题,不过要是以后回答问题时声音再响亮点再自信些就更好了,即使说错了也没有关系,还有老师同学帮助纠正,要是你不说出来就没有人帮助你纠正错误。”这节课学生主动发言的热情非常高。李建沙老师在上《元朝的统一》一课时,就建立了适当的评价体制,在黑板的左侧有一个评价表,对每一个小组发言人数的多少,回答问题正确率的高低进行打分,如果发现哪一个小组落后了,就会把发言的机会给这一小组,课后评出优秀小组和最佳发言能手。这种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使学生树立起信心和勇气,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从而进一步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1)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5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