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汉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很多教师认为外语教学应力避母语的影响,“English only”(全英文)一直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因此,有必要根据现代外语教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探讨在高职院校应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开辟利用汉语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汉语;高职;英语教学
  
  长期以来,“English only”(全英文)一直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英语教师多以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全英文授课为荣。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情境,课堂交流应该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这样可以避免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过多干扰。但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汉语作为一种中介心理现象始终是存在的,母语在客观上总是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不分对象、不看条件,一味地使用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教师洋洋洒洒,而学生却不知所云的现象。因此,应该立足于高职英语教学,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应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以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
  
  应用汉语进行高职英语教学的合理性
  
  理论依据美国南加州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S.D.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监控”教学模式(the Monitor Model)中有一个很有名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学习者要理解略超过于他现有水平的输入语。如果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为1,那么教学中应提供的输入只能是i+1。如果输入的内容太难,学生接受不了,不知所云,那么这种输入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个可否理解的问题,学习者的自信心与情绪等对语言输入有过滤作用,从而制约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如果输入的信息为输入者所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某种共鸣与思考,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就会充分发挥,自信心就会增强,渐渐地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会变小,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越大,获得的输入越少。因此他认为,使信息输入能够得到理解的最佳方式是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同时,新信息的获得多半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有的新信息本身就包含与旧知识相同的因素,在新信息与已有信息在大脑皮层相碰的瞬间,由相同因素产生的思维“共振”现象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迁移。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当中。心理学家认为,迁移是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就英语学习而言,母语对于英语、原有的英语知识对新学的英语知识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及产生的积极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够帮助学生加快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相反,母语对英语、原有的英语知识对新学的英语知识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及产生的消极影响,叫做负迁移,又称干扰,会妨碍学生对英语的掌握。20世界30年代,语言学家对语言正迁移的理论进行了探索,开始客观评价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语言学理论证明,如果某一语言规则在两种语言中是一致的,已有的母语经验起正迁移作用,这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外语。语言学家认为,英语学习者应该使用母语作为有意识的、可供借助的资源,从而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显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母语知识真正起到对二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此外,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强化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妨碍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性格决定的,称之为“性格型焦虑”(trait anxiety),另一种是受环境影响而引起的,称之为“环境型焦虑”(environmental anxiety)。具有焦虑感的学生表现为缺乏自信心,错误多,课堂参与性低,容易紧张。性格型焦虑不易直接控制,但能否创造一种较为轻松的课堂环境来控制环境型焦虑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一个学生本身外语底子薄,上课老是听不懂,他肯定会产生紧张、忧虑情绪,继而失去兴趣与信心,陷入“听不懂→成绩差→讨厌学习”的恶性循环,外语能力是很难提高的。
  现实依据笔者在英语教学与培训工作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拼读单词的能力都不具备,他们本身对英语也不是很感兴趣,如果用全英语授课,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状态下学习一种似懂非懂的外来语言,只会加深他们对英语的抵触和排斥,很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此时,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具有降低焦虑、缓解紧张气氛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应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汉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适当地利用汉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讲解语法时,通常会涉及一些术语,而很多术语都超出了高职学生的词汇量,如果完全使用英语讲解语法,就要花很多时间解释语法现象,结果会使学生更加迷茫,不但不能有效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
  解释英语单词时,利用汉语提供适当的同义词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头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在讲解抽象词义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使用汉语,如:friendship―友谊;excuse―借口;science―科学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准确地理解词的意思,而且印象深刻。甚至有的英语单词用几个汉字就能解释清楚,而用英语则需要三四分钟,这时,明智的做法是用母语提供同义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进行英汉互译等对比性练习翻译是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翻译过程是一个将译出语中的某个表达换成译入语中某个对应的表达的过程。翻译是一种典型的对比分析练习,在英语课堂上,通过英汉翻译,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的异同,对外语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在英文写作前用汉语进行集体讨论在二语写作中,由于作者的思维定势和认知基础与母语的联系密切,无论其外语水平高低,只要还不能像说本族语的人那样思考和表述复杂的问题,就必须借助母语,通过母语思维的方式完成写作,否则往往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智慧与思想的深刻性。实际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比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更多、更明显地会借助母语思维,这是因为表达往往是从自己的思维结构出发,去寻找意义对等的外语形式,所以更有可能受到母语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和逻辑方式的影响。通过对成年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过程研究发现,学生在表达时借助母语的次数越多,所写的文章就越完整通顺,越具有条理性,而其本身对题材的了解和经验决定了母语使用的多少。同时,运用母语思维多的学生的作文在内容、结构和细节上优于运用母语思维少的学生。例如,弗雷德兰德(Friedlander)着手研究母语思维在二语写作构思阶段中的作用,他让28名中国学生分别用中文和英文构思一篇关于中国节日的文章,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用中文可以想出更多的细节,说明母语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构思与母语文化相关的话题,表明母语思维对二语写作具有积极作用。在英文写作前进行集体讨论,可以开阔思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将母语翻译成目的语,或直接用具有目的语语言特色的句型表达相近的意思。这样,学生的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逻辑清晰,也能颇具深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看授课对象,一味地用全英语指导教学,将母语完全排斥在英语课堂之外,这种做法是欠妥的。针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现状,适当利用汉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自信心,发挥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也应适当控制汉语的使用频率,不可完全依赖汉语,把汉语作为唯一的教学用语,而应该针对教学对象,合理地利用汉语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EPHEN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International Book Distributors Ltd,1995.
  [2]刘利民.心理语言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3]束定方,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5.
  [4]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的母语动态影响研究[J].现代外语,1997,(2).
  [5]伍峰,黄敏.重视外语教学中的翻译训练[J].上海科技翻译,2001,(4):45-48.
  作者简介:
  谢静(1982―),女,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7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