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东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曾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课改目标的理解。校本教研已成为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但经过近几年的教研实践,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我以为在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上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深化,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传统的学校教研制度的弊端
  传统的学校教研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研究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但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过分强调竞争,相互封闭,削弱了合作,并缺少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最终导致整体教育、教学效率不高,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不足;教师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加之缺乏理论引领和科学方法的支撑,缺少具体有效的指导,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效果,削弱了教师的学习发展能力;对学校教研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未能真正发挥教研工作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过去传统的教研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呼唤新的教研方式。实践证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必须经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几个阶段,让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困惑与办法、反思与重建、个人行动研究与集体研讨中合作探究,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不断成长,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二、创新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制度,应以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和反思为主要研究形式,以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为支撑,以系列化的相应制度为保障。校本教研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之路,也就是说经历“问题―设计―行动―总结”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那么如何创新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呢?
  1.要不断实现学校教研管理的制度创新。学校要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和逐步完善科研管理、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反思教学、成果交流、网络教研等方面系列化的相应制度,并通过配套措施加以落实。
  2.要不断实现教研活动的模式创新。校本教研要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积极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创新、优化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要研究探索和创新应用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交流式等成型模式,并恰当地作以校本化的改造,不断创造出符合本校个性特征的新型教研模式,逐步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3.要不断强化课题带动的策略创新。积极培育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组织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研究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实施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学校要通过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质量。学校还要积极争取在上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术组织进行课题立项。项目选题要紧密结合学校的科研优势和课改的实际需求,研究过程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整合、协同运作。研究成果必须作以校本化的实施加工,进而推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立项课题的规范化实施,带动校本教研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校本教研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既要依靠思想认识的发动,也要靠必要的制度规范和保障。所以我们要将学校校本教研当成“兴校工程”、“兴教工程”,夯实基础,规范运作,要努力将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重心摆到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的发展上,逐渐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作者单位:
  甘肃临泽县鸭暖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