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受到方言的影响,汉语言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如何提高该地区高中生的语文教育质量成为语文教师的首要难题。本文作为校本课题研究的子课题揭题报告,阐述了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道理。
  [关键词]培养 少数民族地区 高中生 语文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受到方言的影响以及汉语文化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多年以来,形成了一种见惯不怪的现象,即语文教学相对于发达地区,落后明显。其具体表现在:边远农村地区的学生,语文基础比乡镇地区的学生差,乡镇地区的学生语文基础比县城里的学生差,县城里的学生又比市里的学生语文基础差。这种差别比起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差别要大得多。出现这种多元差距现象,使得学生到高中后,差别就显得惊人。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首要难题。通过长期摸索实践,得到了极为宝贵的经验,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语文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一、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培养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语文教师深感高中生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厚,尤其是理科生,整天忙于应付数量繁多的理科作业,哪有心思去学语文?调查显示,我校学生中有52.7%和理科生表示对文学特别是对经典名著感兴趣,他们的普遍看法是:理科虽然与文科错开,但并不意味着理科生与文学绝缘,没有文学素养的理科生被认为是没有品位的等等。他们甚至还列举出许许多多从事理科等非文学方面工作却与文学结下深缘的人,如华罗庚等等。基于这一点,高二课题组在五个高二理科生中作了如下探究:
  把不同层次的五个理科班(累计学生数340名)分成三个组:A组学生为对阅读名著感兴趣;B组学生对阅读名著基本感兴趣;C组学生为对阅读名著不感兴趣。三组学生在课堂上不刻意区别开,但在课余时间则在A、B两组间经常开展些阅读名著知识竞赛、人物形象的扮演比赛、经典戏剧的自导自演等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们带着一种兴趣去认真地研读文学经典作品。教师也可利用空余时间,组织他们观看名著的影视片等等。简单表演比赛可在课余时间在班内完成,如:《失街亭》里马谡的扮演者如何扮演;诸葛亮如何扮演;《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如何扮演;刘兰芝又如何扮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杜十娘如何扮演;李甲、孙富又如何扮演等等,《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如何扮演,朱丽叶又如何扮演;《巴黎圣母院》里陀背的敲钟人阿西莫多如何扮演,爱梅特腊达又如何扮演;《欧也妮?葛朗台》里的守财奴葛朗台又如何扮演;《哈姆莱特》里的哈姆莱特如何扮演等等,并区别演员对人物形象把握的优劣,给予评价,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调节,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质量。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尝试,对阅读名著感兴趣的学生,期考成绩明显优于那些对阅读名著兴趣不浓或不感兴趣的学生。在事实面前,再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阅读名著感兴趣的学生由原来的52.7%上升到68.6%。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根据语文科《考试大纲》要求,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文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而对古诗文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于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相对于理科生而言,困难是比较大的,但是开展学习小组之间的背诵比赛,乃至班级代表队之间的PK,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胜欲望,谁也不堪示弱,效果很不错。再次是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也要有一定的办法,如耐心辅导,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背诵技巧,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上早晚读持之以恒,很快也激发了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相对于文言文,难度最大,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社会环境、社会背景的不同,加上词义的变化等等。学生多数难以理解课文,只是生搬硬套,机械背诵,效果最差。高一课题组探究后,提出:如果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之后背诵,效果还可以,但篇目较长的文章,学生还是无法按时完成背诵任务,于是高一课题组再进一步探究,得出“理解+板块”的记忆法,通过“理解+板块1+ ……板块N” ,学生分阶段与步骤进行,如同蚕食桑叶般,最终学生大部分能基本按时完成。学生对于难度很大的文言文都能背诵,那些简单的诗词曲就不在话下,背诵兴趣大大加强。
  3、培养学生阅读现当代优秀散文、小说的兴趣。
  阅读文段主要由现当代散文名家名篇中的精美段落和近年在《当代散文》等杂志上精选的美文段落组成,也可以选取《当代》、《小说月刊》上的优秀小说分段供学生欣赏。由于精选的文段文字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清新自然,构思巧妙,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学生非常喜欢。这类文章的阅读培养可以采取课堂比较阅读的方式,效果不错。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答题感到棘手,这类文段阅读因为扣紧考试题型,很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
  4、培养学生阅读本校师生优秀文章的兴趣。
  阅读自己的老师、同学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类文章可以从校本教材、校刊、校报中精选,也可以从师生们公开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中精选。这类文章可读性强,又能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特别是本班教师、本班同学,那种亲切感是难以言说的。比如在校本教材中分别选出一些老师的文章打印给学生,指导他们阅读,这些学生在该教师所任课的班级里课堂学习兴趣大增,学生有兴趣了,又反过来高要求教师,激发教师更大的创作欲望。
  5、培养学生阅读优秀考场作文的兴趣。
  高中生心理普遍承受巨大的高考压力,激发学生阅读高考考场佳作,既可以帮助他们写好考场作文的需要,又可以缓解他们因不会写高考考场作文的压力。如指导学生阅读欣赏考场佳作《赤兔之死》,通过阅读,让学生意识到阅读名著对自己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进而意识到:凡是阅读对自己的写作都是有帮助的道理。问题是这类阅读兴趣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
  二、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培养学生写作日记、周记的兴趣。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由于小学没有了升学压力,老师、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有所放松,不再像先前那样那么关注。边远农村地区许多学生的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更是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造成这类学生(普遍)的致命的薄弱环节就是连一般常用汉字都不会写,语文基本功差之又差,更不用说写作了。有了小学的差,再到初中的差最终导致高中的差。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们苦于没有好的法子,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写作水平差,而学生又苦于作文不知从何处写起,最终只能是令人啼笑皆非。写日记的目的就是在于引导学生要敢写又能写,一天里有哪些事情细细叙写来,这又有何难?这种培养适合于高一学生入学时开始抓,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增加难度或有所侧重,反正学生易写、能写,久而久之,形成习惯,随着作文成绩的提高,兴趣也就与日俱增。
  写周记是写日记的进一步要求。周记要求要有重点, 要高度概括,不能记流水账,而且要体现一定的写作技巧。由于难度加大了,因此,周记可当作半硬性作文指标,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当作作文按次数上交,并表扬一些周记写得好的同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的兴趣也就自然浓厚起来。
  2、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札记的兴趣。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交通文化发展滞后,但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很多学生也逐渐养成了不做笔记的坏习惯。遇到一些问题,不是翻阅笔记本,而是依赖到网上搜索一下,觉得写笔记是一种累赘。其实不然,网络的东西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再说,要搜索需要到电脑室或回家才可以(无机校园,学生手机上网不现实)说便捷还不是很便捷。就像学生的书写水平,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写字,没那个必要,打印既工整又方便认,不必为写字差烦恼。但电脑打字并不能百分之百能够代替写字一样,学生的知识积累,主要积累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列举毛泽东等伟人年轻时做过大量的读书笔记、札记,直到晚年都还保持着这种好习惯后学生做笔记、札记的兴趣大增。
  3、培养学生写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兴趣
  在紧张的学习中,学生们也需要调节,放松。语文课最好的调节放松办法就是让学生看一些电影,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观看后,适当地让学生写一些观后感(或读后感),自由发挥,不要求每位同学都写。把写得好的,有独特感受的读后感(观后感)打印张贴,作为一种鼓励。如果实在优秀,老师可推荐发表,以此作为奖赏。当学生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时,一种更强的力量会推动他们快步向前。
  4、培养学生写对联的兴趣
  由于地域文化特点,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有写对联的习俗。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在现实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如果对对联一窍不通,那是很尴尬的,曾经不止一次地闹出了人们写错对联的笑话。对高中生而言,写对联是难点。高考考对联题,几乎都成为得分率最低的题,有时不要说写,就是让学生们去张贴,大部分都张贴反了,因为搞不清哪是上联,哪是下联,上联要贴在哪边,下联贴在哪边。
  在校本教材里,我校选取了全国优秀教师谭自乐老师撰写的《毛南族对联漫笔》(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本教材乡土文学卷第45页)一文,分学习小组探究后发现,学生对民族文化之瑰宝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不感兴趣。在对联的写作上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讲格式,后讲内容,格式中又进一步讲清楚对仗、平仄要求,词性要求等等,同时还要讲清楚内容上的要求等。如扣紧春晚撰写一幅对联,上联是:春晚迎春春不晚,要求学生对下联,开头,学生对得可谓五花八门,让人捧腹,经过教师耐心指点,学生逐渐摸索得一些特点,对得有点像模像样了。如有的学生对上:岁寒守岁岁无寒,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
  5、培养学生写文学作品的兴趣。
  文学创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不要说学生,就是语文老师甚至是专业作家,都是颇感艰巨的事情。因此,当有人说出要培养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建议时,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而且文学创作跟高考作文是两码事,担心过多的是文学创作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过多地耗费掉学生的精力等等,例如著名作家王蒙,答高考卷不及格便是铁证。但是,如果每一位中学生都不允许他们有文学创作兴趣,那么作家起点只能从大学开始,这不是很荒唐吗?况且很多文学刊报均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习作的平台,可以说是他们高瞻远瞩,因为文学新人就应从中学时代开始培养。
  1、成立文学写作社团。
  ①每班成立一个写作兴趣小组(限制12人)
  ②每年级成立一个记者站(限制20人)
  ③每年级成立手抄报编辑部(编辑人员一般不超过10人)
  ④成立“学校文学社”(入社者需交两篇文学作品,经选拔,最多吸收30人)
  2、规范文学写作兴趣社团的活动
  ①班级写作兴趣小组每月出一期手抄报,由组员协作分工完成。
  ②记者站每学期每名记者至少要对五个人物进行采访,采访记录存入年级记者站档案簿,记者站每学年可以对民族风俗地区进行两次采风。
  ③各年级手抄报每个月出一期,每学年八期。期未评选出最佳档期和最佳文章,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兴趣。
  ④“学校文学社”每学期出两期刊物,一年出四期刊物。年终评出最佳校刊和最佳编辑。
  3、语文组安排有写作专长的教师精心指导文学写作社团的活动。
  ①成立教师指导领导小组(高一、高二每年级各3名,其中组长各1名,副组长各2名)。
  ②做好指导老师的分工工作,制订每学期的活动计划及活动时间表。
  ③争取学校拔出专项活动经费。
  ④高质量高要求完成文学社团活动。
  经研究表明,成立文学社团后,只要活动能按计划高质量完成,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民俗风情中去,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山水风物,人情世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学生只有真情实感,发自内心的感悟,才能写出感动人心的作品来。比如,组织学生到民族风情地区采风,让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写作就会步入良性循环。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成绩,而且还大大的激发部分学生文学创作的欲望,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涌现出为数不少的文学爱好者以及文坛新人。
  (作者单位:广西省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6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