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一种艰辛叫快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者简介:
  沈益亮,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在教学的同时,手不释卷,广阅读,深思考,笔耕不辍,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评比中获奖。参与研究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两项、盐城市级两项,独立承担“十五”期间县级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验与研究”。
  先后被评为滨海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能手,滨海县首批德育学科带头人,系国家、省、市、县教育学会会员。1997年被滨海县人民政府表彰为“优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被省教委、科委和科协联合表彰为“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2004年被盐城市人事局和教育局联合表彰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和谐教育优秀实验教师”。多次被滨海县教育局表彰为“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多次被滨海县委宣传部表彰为“优秀通讯员”。
  
  我,原本是一个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的顶替教师,如今,已成长为一位具有本科学历的数学教学能手,中学高级教师,是首批县级德育学科带头人。一般人似乎很难想象,这样的质变如何实现,这其中的历程,确实令人回味。
  或许是天遂人意,1979年的初夏,初中尚未毕业的我,顶替了父亲的工作,真的当上了教师。那年暑假,15岁的我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匆匆地踏上了小学教育的征程。
  
  初为人师,“云深不知处”
  
  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
  站上三尺讲台开始上课了,我心里“咚咚咚”地着慌,眼睛都不敢向台下的学生多看一下,连起码的一堂课的几大环节都不知,更不用说什么教学艺术了。我痛苦而不安,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对于怎样上课完全是凭自己的感觉。于是,我放下架子,做起了“小学生”。学校领导安排我与当时的教导主任王信松“青蓝结对”。王主任在小学数学教坛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他教数学很有一套。我上门去听了他一节课,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听课,听得特别认真,生怕漏掉什么,边听、边记、边思索。那节课给了我许多许多启发: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学生自学、做题时老师应该干什么,老师应该怎样评价学生的发言……我茅塞顿开。从此以后,我每天搬着小凳子坐在王主任的教室里听课,一个学期下来,我听课近60节,听课笔记上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小字。随后,该怎样提问、怎样过渡、怎样评讲,我渐渐找到了上课的感觉,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久又发现很多问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使孩子们疲惫不堪、兴趣索然,行吗?优秀的教师语言应该充满魅力,我行吗?优秀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的底蕴厚吗?……一串串问号萦绕着我,我离优秀教师的标准还相差甚远。我在心里时时叩问自己,是甘于平庸,还是追求卓越?生性好强的我选择了后者。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升腾起来、冲击开去。我决心通过自己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
  此时,我又想起了在登上讲台的前一天,父亲与我进行的一次长谈。内容有四:一是你底子薄,要学习,要虚心;二是你初为人师,要严于律己,各方面要做好学生的表率;三是要勤恳,要一丝不苟,他说“育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儿戏”,要对学生、对家长、对国家负责;四是要多读教育教学类书籍,把新思想、新方法、新经验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才能增强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底气,促使自身迅速成长。父亲的这番话对初为人师的我来讲就是莫大的支持,也坚定了我的信心。
  我是个先天“知识贫血”的人。给“贫血”的大脑补“血”,是我的当务之急。于是,在努力搞好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做好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的同时,我一边积极地向老教师请教,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以提升自己。我充分利用“三闲”给自己充电。白天,我一有空闲就到阅览室去学习,通读全套小学数学教材及相关书籍;晚上,别人闲聊、打牌、逛马路,我潜心读书,弥补自己的“文化贫血”。节假日。我以校为家,将陌生的语文、代数、几何等学科教材捧起自学。从此,黎明即起,开卷研阅,寂静的校园里出现了一位晨读者,那就是我。伴着冉冉升起的朝阳,闻着淡淡的月季花香,我吟诵着唐诗宋词,美文佳篇。
  1985年9月,学校的大门再次为我打开,我跨进了中等师范的校门,有了重新学习、深造的机会。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营养,圆满完成了中师学习任务。我被分配到了一所村小――滨淮镇建民小学。一切从头开始,一切都是新的,领导给我压担子。同事为我出点子,我在摸索中前进。
  第一次做公开教学是在1981年,那完全是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乡镇教学检查中,前一天晚上校长通知我,明天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工作,点名要听我的课……连夜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备课任务。第二天我上了平生第一次的全校公开课。那次讲的是人教版三年级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节课总算顺利地上下来了。下课后。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王主任拍着我的肩膀说:好样的,上得不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预言,为我树立了做一名优秀教师的目标。可以说,后来的一切都是从那“第一次”开始的。
  在当天的视导总结中,教育助理的评语,给了我坚定走自己的教学之路的勇气和信心,给了我努力当一个好教师的动力和决心。有时候,领导或他人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决定你一生的事业发展方向。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组成、孩子的出生,初为人夫、人父的我又多了一份责任。为了提高文化素质,我排除一切干扰,毅然参加了江苏省教师自学考试。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取得了小学教育专业大专文凭。我每年都在有限的工资中挤出一点,自费订阅3―5种业务刊物,如《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参考》等,坚持研读,广集信息,对照自己的教学,取长补短,从中吸取营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多年来,我先后整理了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摸索出一套寓教于趣的教学方法,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同行和学生家长的赞许。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我记得,第一次论文获奖是在1995年的11月。那一年,滨海县教育局举行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论文评比,我撰写的《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获得二等奖。虽然只是县级的二等奖,但足以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一周全体教师例会上,校长宣布了我的论文获得县二等奖的好消息。全校老师看着我,一个劲儿地鼓掌,我的脸红了,心也跳得很快,快乐溢满了我的心房。我至今还记得自己拿到获奖证书时的激动和喜悦,因为那是我在教科研上“零”的突破。这次成功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信心。有了良好的开始后,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把教学中一些精彩的细节记下来,归类整理,写成教科研文章。   在当时那个对“论文”、“研究”颇感神秘的年代,我的首次尝试便一举成功还真是显得有点“轰动”,也引来一些同行对原本普普通通的我刮目相看。我也在这些注视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好像也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不再嫌弃自己是一名不起眼的小学教师,开始重新审视之前平庸的教学之路,开始在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计划走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科研之路。
  以后每年的学科、非学科论文我都积极撰写。写作是需要勤奋精神的,我每天在夜深入静时都会动笔写上几个小时。也许有人会为我对教科研的幼稚理解感到可笑。的确,我就是为写论文而一头扎进了教科研的神秘殿堂的。没有人告诉我什么叫教科研,也没有人指导我怎样搞教科研,我就是凭着一股青春热情,靠着潜意识里朦胧的理解,为着写一篇自己满意、别人欣赏的论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着点点滴滴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反思。为着写论文,我更加努力地大量翻阅《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文集》等教育教学论著,更加关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把教学心得写下来,把读书感悟记下来。学习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自己的不足与不如。我尝试着以名家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地反思理论的可行性。在艰辛的自我摸索中,我写的学科论文先后有几十篇在省市县报刊上发表。又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有6篇文章在每年一度的“教海探航”征文中获奖。虽然奖次不高,但因为文章都源自我鲜活的实践和真实的思考,能屡屡获奖说明专家们对我的成果还是肯定的,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甘愿为教科研付出的信念。
  1992年11月,我参加滨海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荣获二等奖:1994年5月,我参加滨海县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课)优课评比获一等奖。
  正是这一个个关键的“红本本”,使我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不断超越过去,向前迈进,使自己对教师工作越品越有味道,越干越有劲头,越行越有自信。
  
  徜徉其中,终有暗香来
  
  像我这样一个底子薄的教师,尤其需要贵人真诚的关怀与帮助,才会走得更远些。在这里我不禁要感谢我校前任校长潘道德同志(2002年《江苏教育》第10期曾以《好人潘道德》作了报道),他是我事业上的良师益友。也感谢周围关注我成长的前辈,是他们充分信任我、支持我的工作,使我与教科研有了亲密接触。1996年8月,我以出色的成绩和教科研能力,被选拔到中心小学教务处工作,还兼任全镇小学数学教研工作。
  潘校长是我人生中的贵人。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完全融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更加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所以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总会想起潘校长期望的目光。
  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一种大处的壮阔与雄浑,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的境界来自于我的责任。由于与教学教研的直接关系,1998年,我这个“土教师”开始亲自主持课题研究,参与实验的每一个过程,从实施方案的撰写到每一项活动的开展,从每一阶段的小结到每一篇反思案例的写作,完整地了解了一个课题应该如何开题、实施、研究,如何将课题工作一步步落到实处,不走过场。2000年,在县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王登亚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由我主持的县级立项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实验与研究”顺利通过结题鉴定。紧接着又参与省级课题“淮剧教学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实验与研究,该课题亦已通过成果鉴定顺利结题。
  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怀着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搞实验,搞分析,搞调查,写体会,组织并指导各课题小组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又参与省、市级3项课题研究,其中《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子课题――唱淮剧学做人》和《关于在小数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与探索》两个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也已通过成果鉴定顺利结题;还有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和滨海县的《小学数学课堂交流式学习的案例研究》两个课题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触摸教科研,我自己也明白,那是一种跟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例如,连续几个晚上埋首于大堆资料之中后,有时双手便会默默地反抗,随后,满心、满眼、满耳都会涌起向苍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望。然而,领导的一声赞誉,同事的一句肯定,打印机吐出的几张铅字文,一下子就洗却了沉积在心头的疲累,此时此刻的我是快乐的、幸福的。
  1998年至2002年,县教研室的几位领导很是欣赏“极富有个性与智慧”的我,他们感动于我对教育研究的热情与执着,决定牵头创办《教学与研究》(双月刊)(小学数学版),由我负责组稿、审稿,让我足足过了几年编辑瘾。
  由于教科研成果的丰硕,荣誉纷至沓来,我先后五次被滨海县教育局表彰为“教科研先进个人”,还被评为江苏省和谐教育“优秀实验教师”,五次被滨海县委宣传部和滨海报社表彰为“优秀通讯员”等。
  回顾我的教科研心路,我的心情是复杂又矛盾的。我不敢有什么祝祈,只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教科研之路充满着苦与累,但我在这块土地上快乐地耕耘着。我付出,我收获;我收获,我快乐;我快乐,我幸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0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