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营造宽松学习环境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尤其是心理健康却令人忧虑。文章分析了成因,认为维护学生身。健康要建立人性化学习机制,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借鉴现代教育理念、课程发展观、学生观、教育、理论,根据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确立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培养新一代。
  关键词:学习环境 学生 身心健康 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的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心理疾病的多发期,如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很可能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甚至毁了一生的幸福。审视教育的目标不难发现,培养全面的人包含着身与心的发展。学生及学生的一生终是有发展的,并不是重复、枯燥的进行,学生如何更好地保持兴趣、旺盛的精力及心态学习,则需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正确的教子手法,以及来自家庭、个人正常心态。
  
  一、成因分析
  
  可是当前,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尤其是心理健康却令人忧虑。有资料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达78‰。学生们身心健康问题发生的成因: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发生的成因是有诸多因素的,有来自于学校和自己本身的,有来自家庭、仅从家庭里中角度审视,有以下几点:
  1.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要强带来的压力,造成心态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家长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教师则为了成绩好而加大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及课业重的现象,促使学生形成了苦学的劲头,互相竞争的境地,加上教师要按成绩排名,便由此产生了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有的为了讨好检查便抄袭或让别人帮着做、甚至逃学、撒慌,这样的现象表明,学生心理及身心就成了恶性循环,无疑是给成长的学生雪上加霜。对于学习上的竞争,失去了一个合理的学习氛围,一些家长当学生心态发生了变化,却无力下手治愈。
  2.规范太多,导致学学生成了听话的机器。?现在存在相当一部分家长只重视学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家长在学学生回家学习过程缺乏灵活的指导方法和监督,对学生从进校到放学均是拼命地做作业。虽然,上级政策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也规定了几节所谓的活动课。而家长却为了自己的学生不比别人的学生差要求天天进步,剥夺了学生放松心理的时间。则变成了文化课补习和辅导时间,学生活跃、生动的成长就无法保证,查就主要原因是:一些当前成才观束缚了家长,家长又运用此法束缚了学生,学生当然无搏鸡之力了。超长的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导致学学生身心疲惫,这种现象目前表现较为严重,体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比较普遍。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从以下方面补救学生们。给他们营造宽松环境,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二、构建人性化的学习机制
  
  教师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不管学校的制度怎样,作为教师就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重视和优化课堂中学生文化生成,以及张扬个性的氛围创建,让学生开心、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做:首先。营造“以生为本”的学习环境。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做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有生命体的人来说,教师在教育和辅导时就要讲究科学、艺术性,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人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现代教育理念,实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一系列要求及管理手段,积极学习罗森帕斯企业对人的管理原则,最终营造宽松的环境,体现教师教育人在人性化方向迈出关键的一步,
  教师教育学生要有一个良性的手法,不能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奴隶,更不能垄断学生在校的一切,应该与学生保持一个平等、尊重的距离,构成一个民主且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教学相长,在心情舒畅中投入学习,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师与生之间形成团结、合体的群体关系;让学生在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中,怀着快乐的心情而学习。其次,运用合理的优越的手段引导、激励、凝聚学生。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成绩的优越,有时在学生身上想出了很多招数,这样过难、过细的压力,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痛苦,就不会积极投入听课、做作业了,只是诚惶诚恐地应付来自于他们的那一堆堆作业,一遍遍要求和爱说废话的毛病。
  教师的重任不仅仅教授学生知识,且要培养学生做人品质健康的人生,太过于泛滥的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条框,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声载道,也会影响师生情感,从而影响不仅仅是教师的那快成绩,还会使学生学习一落千丈。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反思自我,寻找更多的方法解决来自于不同学生的心理上的压力,多读一些教育心理书籍,不唠叨,采取灵活的手段教育批评学生,至于哪些不顾学生的心愿,把一些不成文的制度强加于学生的做法,更是影响学生积极性,比如:在学校常听到个别教师这样的抱怨、某某上课不听话、于师者顶嘴、批评多次不见效;或出现认为不听话的事情上教师非常气愤;在处理学生非学习的问题上采取粗暴的、过急的手段学生还是不服等。这些证明教师并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出现这些事情在当时或事后就应该静心思考,通晓学生心思才是上上策,这样,可以做到“以生为本”的正规的教育管理中,逐步把学生提升到正常的成长轨道上来。大大地削弱了来自其他方面对教师的负面影响。
  作为教育者,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任何措施的出台实行都应该要先考虑“学生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底线,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只要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精神面貌,才敢于表现自我,才能创造出更精彩的人生乐章。再者,合理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中小学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活动相对减少,有时还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里,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好坏确实令人担忧,学生在学习中,违反一些制度,教师在处理上方法再缺乏灵活性,学生不是辍学就是重复做造成心理过大的违反行为,或者干脆不上学,放弃上学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教育并告诉学生学会保护,做到个人权益不受侵害等等。怎样扮演好教者角色呢?
  笔者认为,教育和管理学生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教育者一定的手段方法上的科学性、艺术性,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区分不同学生,对学生的分析和划分有助于决策层判断采用哪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从需求层向分析看,人的需要按等级次序排列。有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例如:以生理需要为主的素质较低的学生,关心重点是生活中衣食住行等,这一层次的学生主动性、创新学习行为稍少,对家庭的顾虑和焦虑较多些,无法全身心地学习:对于关心自我实现的素质较高的学生,排名排分的一些竞赛性比赛有时起作用,有时就会带来一些弊端,现代教育心理专家以及实践证明,在学生激励中,正面的激励效应远大于负面的激励,正面的措施多,但都与“情”有关,如对学生行为口头表扬、成绩奖励和肯定、升学时综合素质加分等。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靠教师来完成,学生的成才,身心健康更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栽培,因此,既然是教书育人者,不管面临的学生是独生子女,还是怎样的情况,都应该采取一切有利措施来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不是一部只会适应主人的要求的机器,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借鉴现代教育理念、课程发展观、学生观、教育心理理论,根据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确立,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进行培养新一代,使他们有思想、有文化、且身心健康地成长,成为同社会发展合拍的创新人才。
  从现在起,老师们就请给学生撑起一片蓝色的能飞翔的天空而努力奋斗吧!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个健康的幼苗一定会象你一样带着理想的翅膀,创造出更广阔的天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8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