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体感知 沟通联系 凸显本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日前,年级里两位平行班的教师上了《除法笔算》的第一课时,这是一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起始课,要求学生学会42÷2和52÷2的计算及竖式书写。尽管课前两位教师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反馈和课堂作业情况还是让她们大吃一惊:一些学生不知除的顺序,一些学生不知书写的格式,一些学生不会试商,还有一些学生无从下手,更有甚者把原来已经学过的16÷2的笔算也给忘了。看着一本本错误百出的作业本和两位同事愁苦的脸,我拿出教材,仔细地研读起来,“何不根据学生的错误,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与程序?”试验的想法在我心里慢慢形成。
  [错误分析]
  首先,我对3个平行班的87名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了统计,发现完全正确的人数只占45%。学生的错误主要分为以下3类:
  
  A类错误:口算、笔算混淆。
  原因分析:64÷4商是16,学生在64下面直接照抄了64,问计算过程,学生说:把64分成40和24,40÷4=10,24÷4=6, 6+10=16。以前的加减法、乘法计算都从个位算起,而除法笔算从高位算起,顺序改变了,学生适应不了,所以就用已经熟练了的口算来代替今天新学的笔算,说明这部分学生对除法笔算顺序、书写格式都未理解。
  B类错误:有余、无余不清。
  原因分析:经了解,两位教师先教42÷2=21,书写竖式时,十位上出现了4-4,个位上是2-2,每个数位都无余数。有些学生此时并未完全理解算理42÷2是十位够除,刚好写4-4,而78÷2十位除以2以后有余数1,这个余数要和个位的8合在一起变成18再除以2。学生遇到有余数的78÷2时就模仿无余数的42÷2,十位上写7-7,个位写8-8,原因之一是算理模糊,原因之二是计算42÷2的思维定势所致。
  C类错误:漏除、漏商现象。
  原因分析:这部分学生计算十位上5÷3是正确的,但除到个位21÷3时就半途而废了,说明他们没有完全学会书写格式,也没有理解竖式的意义,是不懂造成的。还有的学生已经懂了,意义与格式也理解了,但因写法不够熟练或者学习习惯不佳,顾此失彼地漏写了个位上的商“7”。两者都需要教师对竖式的意义与书写格式做进一步的强化与指导。
  [试验措施]
  措施一、出示典型,整体感知除法笔算的新旧联系
  出示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竖式的所有典型情况,如:18÷3、42÷2、52÷2、856÷7、309÷3、562÷4,其中包括已学过的和本单元要学习的全部知识点,请学生观察、比较:“看看这些除法竖式,你看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看不懂?把我们已学过的和没学过的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新的除法算式比原来的除法算式试商多了几次,所以 “竖式比原来的长”,像“楼梯一样”,把旧知识与新知识展示在一起,让学生产生“新知识似曾相识”的感觉,尽管对除法竖式的理解还是模糊的,但新知的难度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被降低了,它不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还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对除法笔算知识的发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措施二、借助动作程序,沟通算理与除法竖式的相互联系
  首先我设计了情境,要把81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班级,每班分到几本?列式81÷3,然后让学生试着用81根小棒平均分3份,学生很容易就发现,零散的1根小棒平均分3份是不够的,必须从整捆处先分,自然引出“从十位除起”的顺序。8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分掉了6捆还余下2捆,把余下的2捆拆开和零散的1根合在一起,共21根,21÷3=7,把这7根和前面的2捆并在一起,每份是27根,自然地突破了“十位剩余的数与个位合并继续除”的难点。学生分过之后,我再请大家来汇报分的过程,一边按学生说的进行分小棒实物演示,一边书写竖式,这样借助动作程序让学生理解“先除十位,再除个位,除到哪位商哪位”的算理,也自然地掌握了除法笔算的顺序,从而把笔算与口算区别开来,A类错误就避免了。特别是“十位剩余的数与个位合在一起再除”的算理,因为小棒的“余―拆―合―分”两度直观操作,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有了动手操作,借助动作程序,沟通算理与除法竖式的联系,B类错误“有余、无余”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攻克了。分小棒的动作与除法竖式的书写结合,让学生明确了分小棒的步骤其实就是除法笔算书写的步骤,C类错误中的漏商、漏除错误就减少了。
  措施三、调整例题,先难后易,凸显除法的内在联系
   课本上的例题是以先易后难的顺序出示的,先学42÷2,再学52÷2,导致一些学生出现B类错误。我调整了例题呈现的顺序,先难后易,先教学难的旨在先行突破重、难点,让除法竖式的本质显著地凸现,后学易的旨在明确除法竖式的典型情况,理清除法笔算的普遍意义,从而凸显除法竖式的内在联系。同时我还修正了例题的数据,设计了一组由普遍到特殊的补充题演算比较,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多方位强调突出除法笔算的内在联系。
  首先教学最难也是最典型的一种情况“81÷3”,借助小棒进行运算,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笔算的意义与方法,然后教学中等难度的“42÷3”,这时商与前一题稍有不同,它的十位从“2”变成了“1”,但除法笔算的顺序、试商方法与书写格式与前一题完全相同。
  接着计算稍简单的一种情况“96÷3”,十位和个位都没有余数。有了前两题的基础,这题反而简单了。被除数的十位能整除, 相当于余数为“0”的一种特殊情况,此处的“0”可以不写。引导学生经过比较,明确十位上试商之后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不管余数是否为0,至此,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除法笔算的意义、顺序、方法和书写格式。
  最后计算“12÷3”,开始时有些学生愣住了,说“1÷3怎么除呀?”有些学生在思考之后列出竖式,忍俊不禁地说:“这是早就学过的呀!”在他们的启发下,愣着的学生也恍然大悟了,“原来越学越容易了!”“以前学过的其实就是今天笔算里的一小段。”一位女生由衷地说,没想到她竟然在“42÷3”里找到了“12÷3”,并联系了起来。
  [绩效]
  这次课后,把平行班的课堂作业(数学书第20页做一做1、2)与我班的课堂作业(数学书第20页做一做1)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对比,情况如下表:
  
  分析:平行班全对人数占45%,试验班全对人数占81%,提高了36%,说明试验班学生总体掌握情况大大好于平行班。从人均题数上看,平行班人均做11.3题,试验班人均只做了4题,学生负担轻了,学习效果却好了,错误率下降了19 %,真正践行了减负提质的理念。
  (浙江省杭州市胜蓝小学310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8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