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洋为中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明确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最起码的受教育要求是让自己学会听、说、读、写、算等五大本领,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通过接受阅读训练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一、努力形成大包容的阅读理念
  
  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体系里,阅读训练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视。长久以来,各国纷纷形成了各自的阅读理念,并且在阅读教材编写、阅读训练操作、阅读成效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各国语言、历史与文化各不相同,因而在阅读理念与教学行为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如英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和强烈的民族独立性,成就了全民“从阅读走向高贵”的阅读理念,并由此形成“古典型”阅读理念及教学模式。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文化与语言的交流碰撞,不仅造就了美国社会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与乐观随意的生活方式,也成就了美国人“以阅读为娱乐”的“现代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阅读理念。日本是一个乐于并善于学习他国先进文化的岛国,其阅读类型是一种兼容开放与保守的“混合型”阅读理念。在阅读教学行为方面,国外比较注重阅读的多样性,重视学生对读物的反应、评价等,体现出对学生较强的主体关怀程度。基于此,在教材选择上,它们更加注重结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日常知识的获得,注重媒体资料以及媒介手段的运用,注重与时俱进地反映及国际化地更新知识,并赋予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力。以上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通过一系列活动了解了自然社会的发展状况,并直接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经验,因而这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学习方法。
  相比较而言,阅读理念在中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经典著作,因而在中国人的阅读范畴里,必然包括经典著作,古唯经史子集,今有名家名篇,并由此形成了“经典型”阅读理念。尽管这种对经典著作的执着有可贵的一面,但也局限了人们的视野,消弥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思维。另外,虽然中国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把握知识层面及其精度,但教材比较单一,且主要针对考试,功利性较强。此外,中国的阅读大多为个人自发性阅读,国家对阅读的投入比较少且见效甚微。总之,各种因素交互影响造成了中国阅读以及阅读教学的狭窄化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学习其它国家先进的阅读理念,形成大包容的阅读理念,从而最终改善我们的阅读。基于此,在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欧美国家的阅读教学方法在中国许多阅读课堂上得以借鉴及应用。一方面,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语文教师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阅读教学方法在继续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语文教师正积极探索阅读教学新思路,并使其呈现出融合西方理念和自身文化内涵的趋势。
  
  二、结合校情布局课堂
  
  从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向来看,人们对课堂涵义的理解已经愈来愈广,它不再仅指教室,而是教室、实验室及其他学习辅助空间的总称。课堂布局是指教室、实验室及其他学习辅助空间的配置与联系。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这种广义的课堂以及课堂布局,是整个校园设计的重点,也是评判学校建筑是否合理有效的关键指标。但在中国的学校中,我们所看到的教室还只是在传统的空间里附加一套多媒体投影设备而已,课堂布局仍然延袭以往的离散模式,即教学楼、实验楼等分设分立,各种学习空间相互疏离。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要求,除普通教室之外,我国城市中小学还应有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15种以上功能各异的学习空间。如果在规划、设计新校时,我们能打破离散式的课堂布局传统,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需要对各类学习空间重新布局,实现学习空间的相互沟通与群组整合,那么即便在现有器材设备不变的情况下,也能让课堂环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贡献。例如,教师在一段讲授之后,有意设置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学习导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学生们纷纷提出问题、阐述各自见解甚至出现争议时,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提议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们形成各自的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分别来到近在咫尺的小组活动室和计算机房,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以论证各自的观点,在遇到技术方面的困难时,则向图书管理员和机房管理员请教。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们来到研讨室,由各组代表交流各组的工作过程及结果。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共同归纳总结搜集资料、寻找证据的合理途径与方法,并对各组的工作结果进行分析评论。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根据校情,充分利用现有的能够满足课堂布局要求中的元素。例如,《苏州园林》一课的课堂教学可以这样展开。在导入课文后,老师先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反复朗读课文,然后问学生:“为更进一步了解课文,你们会采用什么方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读课文,查课外书籍,上网……”“同学们现在最想什么?”“上网!”于是在提出一些要求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利用大约15分钟时间上网查阅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以及当地风土人情和旅行路线介绍。最后10分钟,教师让学生做导游,把他们了解到的内容介绍给游客,并进行星级导游评比。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自如转换学习方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是“大胆质疑”以及如何才算“小心求证”的经验。这其中,课堂布局显然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
  
  三、三个馒头都要吃好
  
  在厦门讲学时,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曾经讲过一个“和尚吃馒头”的寓言:从前,有个和尚饿了,开始吃馒头,吃完第一个没有饱,再吃第二个仍然不饱,接着吃第三个才饱,和尚们开始议论,早知道吃第三个馒头会饱,何苦去吃前面两个呢?这个寓言讽喻了一种现象,即蔓延在当今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中间的不愿谈“两基”(基础能力、基础知识)、不愿抓“两基”的风气。在顾泠沅看来,教育好比是“三个馒头”,前两个是原理基础,后一个是应用策略,“三个馒头”一个都不能少。以前中国教育一直在蒸前面两个“馒头”,后来国门打开了,有人发现:西方教育吃了第三个“馒头”就能饱,于是不少人就天真地认为,前面的两个“馒头”不用蒸了。近年来,西方教育也在反思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够牢固的问题,认为后面的“馒头”固然关键,但前面的基础同样重要。正是这个“和尚吃馒头”的寓言,使美国同行在听完后若有所思,“原来你们一直都在默默地吃前两个馒头,而我们却只想吃第三个馒头,我们的基础教育很有问题!”西方教育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进行了十几次改革,每一次理念的碰撞都精彩纷呈,但到最后,他们仍然要重拾基础课。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认真研究中国抓“两基”的经验,这甚至已成为一种风尚。
  反观国内,延续了几十年的重视“两基”的优良传统却正在被抛弃。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注重“新”,钻研出的各种“绝招”令人眩目,以至于把新课改这本经都念歪了,继而出现了很多本末倒置的误区。有专家忧虑地指出,这种苗头从课改后就开始暴露出来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合乎人文精神的范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和热情,多元化地解读文章。然而,有些教师却任由学生无限演绎,致使出现了多元解读中的误读,有些学生竟从《水浒传》中读出了“潘金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毒杀武大郎情有可原”;从《愚公移山》中读出了“愚公真愚,不搬家却要搬山,真是自讨苦吃”等。很多教师坚信,阅读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过于相对化,就会出现一种极端,即明明是答非所问,老师却频频点头;明明是漏洞百出,却廉价喊好,让学生在一番飘飘然之后一无所获。
  另外,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课程要加强与各学科的整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于是,语文阅读课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某地教师讲《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想象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艰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设想了一个场景: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祥子和虎妞,在“雨”中“虎妞”给“祥子”送伞,两人进行一番对话。此设想本意不错,但由于台词轻浮、动作滑稽,只留给学生看后哄堂大笑的印象。此外,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四处上网找资料,通宵达旦做课件,有时还要剪辑电影电视片段,画插图制道具。试问一下,多媒体的使用真是多多益善吗?在笔者看来,并不尽然。中国的文字含义丰富,意味悠长,特别是古诗词,但用多媒体能充分表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吗?能体现“润物细无声”的画面吗?语言是抽象的载体,如果用直观的实物来取代抽象的文化内涵,将是非常危险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过分依赖并强调多媒体作用,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政策上应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应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在课程实施上应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应注重评价功能、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如能在对全球课程改革,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实行“洋为中用”时做到扬长避短,将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产生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大鸣.国外课改:西方国家新型课堂布局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6(6).
  [2] 张良田. 世界主要国家的阅读理念及其教学模式比较[J]. 当代教育论坛,2008(1).
  [3] 王永强. 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2004(9).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黄河中学)
  责任编辑 陈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0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