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秋万里行――走进“浙派语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喜欢浙派语文的课,大气,充满智慧,洋溢着一种创新的魅力,常能给人以多角度、深层次的启发。这显然与浙江厚重的文化积淀、人文荟萃的代代传承和地处长三角沿海的时代开放优势相关联。在全国各种教育类报刊上也总能看到很多浙江同仁撰写的研究文章,让人深受启发。2010年10月的一天,我读到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的信息,其中有不少浙江名师亮相,我的心动了,而且难以自抑,盼望能够成行,一瞻“浙派语文”的风采。
  一番周折之后,我终于有了南下听课的机会。于是,我也做了一回“追星族”。
  
  同课异构,精彩各样
  
  虞大明和张祖庆虽然都是年轻的浙江特级教师,但在全国已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次他们执教的是同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展示的却是各自独特的设计,具有不一样的课堂艺术风格。
  虞大明的《狼牙山五壮士》激情满怀,由语文传达出来的是悲壮的爱国之情。
  虞老师看到英雄跳崖情难自禁地哽咽,此时的我也是泪眼噱胧,为壮士们的爱国情怀而难以自制。有人说,这篇课文已过时,不符合今天小学生的思想实际了。其实不然,虞老师对文章内涵与精髓的深刻理解与透彻领悟,使他找准了学生们的迫切需求。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虞老师指导学生的朗读精细而富有实效,或指导,或示范,或点拨,实实在在满含真情。这种生命的真诚不断传递给学生,学生也渐入境界。特别是虞老师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深入体会,将字、词、句的学习与句意、文章的理解感悟密切结合在一起,工具性与人文性熔于一炉的综合提升,功力绝非一般。因此,在这课堂上传达出来的豪情万丈并不是空泛的。
  张祖庆的《狼牙山五壮士》又是另一种课堂艺术风格。他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听写、纠错、改正、对比词语含义等等,做得实实在在。引导学生默读更是别出心裁,让学生从学习文章表达方式入手,深入思考作者怎样写五壮士,又怎样写日本鬼子,为何这样反反复复对比着写,从中你悟出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以读、思、悟、辨,让学生深刻体会五壮士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爱国情怀。这是另一种视角,以更多的静思默悟传递出不凡的思考。
  张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教材,学习表达,学习做人,更引导学生敢于超越教材,向教材、作者、编者质疑,提出了文本重构:“五壮士是否可以不跳崖?”且不论这一教学环节的其他价值,单就这种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植,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超越,超越固步自封,超越因循守旧,而直奔真理的星空,为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打开了一扇窗户,把智慧与真理的雨露洒向心田。这是需要勇气的。
  
  一课多教,独领风骚
  
  王崧舟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在中青年名师队伍中享有很高的人气指数。这次他推出了《与象共舞》一课多教:在一个班的教学实施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在另一个班的教学实施,却是以提高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能力的理解、感悟和运用。
  在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这节课里,王老师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课文之妙,生动地表现在初读指导和词语教学之后,出示了“大象对人群已熟视无睹”“大象曾经驮着武士>中锋陷阵”“大象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这些句子。显然这些句子不仅集中了丰富的词语,传达了多彩的句式,更为重要的是足以引起学生的疑虑,从而激发出学生对文本探究的热情。反复读这些句子之后,学生就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大象在泰国好像不一样了?”“我们常见的总是骑马打仗,骑象怎么可打仗?”“大象是庞然大物,为什么会彬彬有礼?”“大象是野兽,力气很大,叫大象来给人按摩,那该有多危险!”……于是,教师要学生仔细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学生的自主解读由此展开,在交流讨论中发出许多感悟。特别是从五个自然段中找出的五个中心句(均位于段首):①在泰国,遇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②象是泰国的国宝;③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④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⑤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熔铸成“人象合一”的意蕴。
  在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的那节课里,课始,王老师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思索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提出了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奇怪,题目“与象共舞”意思是与大象跳舞,课文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都没写,只有第五段写了。不对的呀!怎么可以这样写呢?……“只有哪段没跑题?”“第五段。”“好,咱们先来琢磨琢磨第五段。”
  这一问题的提出,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弄个清楚,于是所有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地进入了全文重点段的学习。“那么,我们来看看其他几段真的就‘与象无关’吗?”
  至此,当学生从课题再对照细读其他备段时,对“与象共舞”双层含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原来,各段所写都是为第五段作铺垫,“共舞”正是人象亲密无间最集中的证明。这样处理写作素材,确实独具匠心。至此,学生心中最大的疑问彻底解开。原来,作者并没有跑题,而是采用“一语双关”的写法,将更深的意思反映出来:“共舞”,不仅仅指跳舞,更是指人和象的灵犀相通、亲密无间。
  
  伟人童心,亲近鲁迅
  
  在特别轻松、非常愉悦之中听完浙江绍兴刘发建老师的一堂新书导读课《鲁迅是谁》。
  鲁迅是伟大的,鲁迅是厚重的,鲁迅是深奥的,鲁迅是需要人用一生的经历去慢慢思考、细细品味的。然而,以童心识鲁迅,鲁迅竟是如此可亲。刘老师以独特的童心,让孩子们走近鲁迅,在“百草园里的鲁迅”“三味书屋里的鲁迅”“当哥哥的鲁迅”“当儿子的鲁迅”“当丈夫的鲁迅”“当父亲的鲁迅”“当作家的鲁迅”等等教学环节中都难能可贵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选择导读素材。整堂课充满了童心童趣,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于是,在孩子们眼里、心里出现了一个慈祥的亲人,一个和我们拥有一样心灵的人,一个非常好的父亲,一个亲切、鲜活、智慧的鲁迅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综观整堂课,刘老师给我们诸多启发。首先,刘老师将浩如烟海的鲁迅资料浓缩在一个个贴近学生的、非常大众化的时间段里,整体上拉近了鲁迅与学生的距离,所有白勺环节都指向了一个易于让人亲近的鲁迅。在人们心中,鲁迅不再遥远,不再有让人敬而远之的感觉。在课的整体结构、整体基调上,把一个如亲人般的鲁迅介绍给了大家。其次,刘老师深深认识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才是这节课最大的教学目标,并且将这一教学思想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心灵世界。如通过一幅幅画像,从鲁迅的面貌、性格、身高、喜好、作品设计等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像普通人一样的鲁迅,从画面到介绍,学生们一下子感觉到鲁迅就在眼前,他很亲切,孩子们十分喜欢百草园里天真、活泼的鲁迅;三味书 屋里调皮、聪明的鲁迅;海婴面前慈祥、懂孩子心的父亲…,-另外,这堂课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天的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们去看待伟人、走近伟人,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更为健康和智慧的成长。刘老师用课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那就是:深入再深入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感他们所感,乐他们所乐。一切从孩子出发,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刘老师是“浙派语文”的新人。他的课,让我深感震撼!我觉得这才是真正以生为本的课堂。浙江人杰地灵,在小语界也一样如此。
  
  剧本教学,智慧导学
  
  如果说一堂语文课是一场戏,那浙江特级教师盛新凤就是一位出色的编剧、一位出色的导演,引导学生智慧而有创意地读好了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剧本《半截蜡烛》。
  盛老师是知名的浙江名师,在全国颇有影响力。这次她在略读课文《半截蜡烛》的教学中推陈出新,将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与戏剧体裁特色完美结合起来,“导演说戏”“演员演戏”“编剧改戏”“观众评戏”四个教学环节激发了所有学生的自读热情,学习过程自始至终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有全方位的积极参与,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平心而论,当下的语文课堂欠缺的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教师过度讲析占用了太多的教学时间,而挤掉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这正是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这个难治之症久久未能矫治的根本原因。应当说,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和信心。在这堂课里十分可贵的一点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没有流于形式,而是落在了实处。比如,“补充情节图”中对学生速读概括能力的训练:“导演说戏”的反复练习指导;“演员演戏”环节的默读与勾画,再读再品;即兴“采访”的穿插,加强了阅读的深度;“编剧改戏”环节中学生的讨论;“观众评戏”带来的深入评论的思想碰撞……所有这些环节,盛老师注重让学生全员参与、反复练习,在扎扎实实、环环紧扣的训练中高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整节课给人强烈的感觉是教师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推进,学生每一次听、说、读、写训练的背后,都有着博大的教学智慧的支撑。比如,在“演员演戏”这一环节,教师从杰奎琳的台词入手,让学生自由练读。之后,教师以巧妙的一问“如果让你挑一个演员来演杰奎琳,你会挑一个怎样的演员”,引导学生去关注舞台说明(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等),读出杰奎琳台词的“形”和“神”。紧接着,再读再品杰奎琳的台词,体会杰奎琳为什么这么说,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言为心声”到“言藏心曲”的智慧解读中,所有同学都悟到了人的“神”。经过再次练读之后,请同学表演。且不说盛老师在解读文本、备课过程中进行了怎样的智慧思考,单就这一环节的生成过程,学生或读书或体会,或感悟或表达,具有很大的思维含量。因此,也就有了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习练实践。可以说,正是重于学生的自主习练,才有了盛老师高效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久盼相见。面聆教诲
  
  此次金秋之行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浙派语文的重要代表人物周一贯先生。
  早在2003年9月,我就看到了周先生发表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专栏中的《开发生命》一文,读完后撼动灵魂的感觉就一直挥之不去。2004年,我参加区教学能手大赛,周老师寄来了许多书,我一边学习着他的著作,一边备课、上课,将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赛课第一名的成绩让我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亮色。从那时起,我真正开始了生命成长的历程。一直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见到恩师,这次我的愿望总算达成了。
  一阵寒暄之后,周老师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困惑进行了详细指点。说到我一直困惑的“合作”,他说:“合作应当不拘形式,师生间对话就是一种合作,学生间积极参与、主动投入,也是一种合作。另外,更为方便的是‘同桌合作’,随时可以相互检查、相互帮助。同桌可以一起讨论,互相配合轮读课文,一起背诵积累。”周老师强调,“同桌合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是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合作行为,此合作形式训J练面大,应该提倡。”在谈到“小组合作”时,他说:“‘小组合作’要谨慎使用,防止‘伪合作’‘无效合作’‘被合作’,尤其在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必须慎之又慎,因其组织不到位,容易流于形式,教学效率较低。而全班合作,则强调必须要使多数同学投入进来,全班评价,人人参与。”……一席分析与指导如涓涓细流渗入心田,让我豁然开朗。
  周老师还告诉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最关键的是八个字――“日积月累,细水长流”。他说:“不要过度疲劳、生命透支,也不要忽冷忽热、遇到挫折时什么也不做,来劲时又天天熬夜身心疲惫。重要的是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从每天写十分钟、三五百字、一天一篇的教学笔记做起,关键是天天坚持写。细水长流积少成多,一年365篇,十年3650篇的教学笔记,还能不会有自己的教学研究文章发表吗?不起眼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可以石穿……还怕修炼不出专业功底吗?关键是有坚持到底的毅力。”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1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