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景泰蓝的制作》个性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在是2010年,而叶圣陶写这篇文章是1955年3月22日,距今竟然有55年了。今天重读这篇文章有一种感动,一种阳光流淌身上而过的温暖。
  1955年是共和国建国的第六年,又经历了抗美援朝的巨大付出,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此时新中国提出“一五”计划,全国都投入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之中。今天遥想,也分明能感觉到先辈们投身建设的火一般的热情以及他们心中孕育着的无限光明和希望。
  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参观了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我想,作者也是怀着那火一般的热情去参观“景泰蓝的制作”的,看得很仔细、很认真。(虽然作者自谦为“粗略”地看)所以,才能给我们作出这么详细和清晰的介绍说明,以至于在看过文章之后,都会有一种景泰蓝制作也不过如此的感觉,可是,这不正是叶老深厚的语言功力所致吗?
  在这篇文章中,叶老采用了“混搭”的语言风格,让一篇本来单调乏味的说明文变得不僵化、不深奥,令本来复杂繁琐的技艺变得简单清楚、形象生动。
  下面我们简单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混搭”的。《景泰蓝的制作》作为一篇说明文体,里面涉及到的制作技艺必须得使用相关的术语,而这些业内术语又很难为外行人所能够明白。如“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电镀”等词语就非业内人所能理解。但作者把这些专业的术语都写到了文中,这是说明文体严谨科学、确凿准确的内在要求,而且特别详细地介绍了“掐丝”和“点蓝”这两个关键的也是最为大众所陌生的过程。可是纯粹地来对一门比较复杂的手工艺过程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必然就会导致文章可读性与趣味性的降低,不为一般大众所喜闻乐见。
  自然地,作者也考虑到这一点,于是他采用了“拉家常”式的写作方式,尽可能娓娓道来地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参观者所喜欢、所感兴趣的地方生动形象地阐述出来。在文章中,这表现在大量“口语”的运用上。如“说一说”、“为的”、“尽打尽打”、“完事”、“咱们”、“罢了”、“且不说”、“单想想”、“看来”、“现在该说”、“不用说”、“算是”、“还得”、“那非……不可”等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意识地使用了诸多口语和打比方的方式来缓和说明文单调的节奏和严肃的语气,把景泰蓝的制作在如“拉家常”般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就如邻家长者和我们促膝谈心,亲切平和,生动有趣。
  这种在严谨的说明文体中“混搭”口语不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吗?让我们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明白了一些有趣的事物。叶圣陶曾经说过:“说明文就是要把事物说明白了。”的确,在他的平易叙述下,我们感受不到一点阻碍,甚至会天真地以为景泰蓝制作也不过如此简单罢了。可是正如广告所言,“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那就是本事”,也正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本篇文章不正是在这种朴素的用心中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感动吗?感动于作者心中装有万千浮躁心态的读者,感动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亲切,感动于作者朴素文字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火一般的激情与对民族手工艺的强烈自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3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