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拨动学生的心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情感是一个人认真干好一项工作的内驱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是上好每堂课的关键。语文教材,由其独特的人文性、情感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以此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心中那根易感易动的弦,唤起他们心中的感动,从而体现情感的驱动力,真正发挥学科的教育功能呢?
  
  一、首先教师自身要“带情”
  
  教师要以情动人。首先应让自己先感动,才能去感染学生,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要先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于漪老师是“情感派”教学的名家,教学中,她总是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从一个平静的状态进入一个感情涌动的世界。我在教学中也借鉴了于漪老师的这一特点。如《指南录后序》的教学,全文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文中的第四段则以直抒胸臆为主,又历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饱含着作者文天祥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中可重点切入。“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仰面长叹,声声催泪,是不堪回首往事的悲歌,是悲愤情绪最深沉而又最强烈的倾泻。教师要掌握契机,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叩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入情,就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就可让学生在作者的直抒胸臆中悟出真实情感。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导入课程时提供特定的画面与场景,从而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才能深刻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赤壁》中的精彩片段并带领学生逐句反复品读,深入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发之情,昂扬之志,却又涌动着失意之苦,难言之隐、无奈之情。引导得当,学生是能够深切体验诗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的,也完全能够感悟词人陷入矛盾中的既超脱又无奈的双重感情。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悠扬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情,如花一样鲜艳,像露一样清新。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特殊的情境与氛围,极大地感染了学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情感驱动力,拨响了学生心中的弦。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来描绘场景、塑造人物形象的,只有通过联想与想象,才能领悟感受作品的言外之意、景外之情。学生的联想与想象都是伴随着情感而活动的。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先让学生思考思考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名词组成一副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通过画面上的这些景物你还能联想到什么?就得运用联想了。首句以“枯、老、昏”,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使它们带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古诗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师要有清醒意识,引导、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意境想象中深切感悟情感。
  “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鲁迅语)愿我们的语文教师能紧紧把握情感教育这个砝码,成为一个优秀的琴师,时时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出动人的曲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4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