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邦制度的瓦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传统政治理论起源的希腊城邦制度,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不久便走向了衰落。但是,在阅读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时,我发现作者在对希腊的政治思想进行分析时,多次提到了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对希腊城邦精神生活的毁灭作用。然而,他却并未对希腊城邦瓦解的原因做出系统的分析。总的来说,可以将希腊城邦制度的毁灭归因于以下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属于内在的意识道德知识的,即信仰的改变;第二个原因是是属于外在的物质方面,即罗马的征服,[1]而这两件大事都是在公元六世纪中完成的。
  一、城邦制度的第一次瓦解
  众所周知,家火制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他们热爱城邦是因为他们爱戴其守护神,由此可见,希腊人对城邦的热爱是宗教的一部分。[2]起初,这一宗教制定了家庭内部的法律和氏族政权,后来建立了民法和城邦政府。也就是说,长期建立的城邦“习俗”塑造了公民与城邦的紧密关系。但随着智者学派的出现,这种所谓的“习俗”逐渐遭到了挑战。而苏氏三代师生的政治目的,正是要重建他们看来被智者学派侵蚀的公民与城邦利益的一致性。
  然而,各种迹象都表明,雅典人中的大多数事实上将苏格拉底视为最大的智者,[3]因为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都对现实持否定态度,都推崇那些被冠以自然之名的、与传统和习俗相对立的原则。毋庸置疑,苏格拉底之死证明了他对城邦的热爱。但是,[4]苏格拉底的思想似乎表现出相当的矛盾:一方面,他的确对远古的那种公民和城邦完全融为一体、统治者依从正义进行统治的生活怀有强烈的眷念之情。但是另一方面,苏格拉底的思想本身又不可避免地使他注定不可能成为一位复古主义者,因为他所主张的正义与美德已经根本不属于传统和习俗的范畴,而是理性思考的产物。
  二、城邦制度的第二次瓦解
  随着古老的宗教观念不断受到来自城邦内部的质疑,公民对城邦的热爱也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人民不再是因为宗教和神灵而热爱城邦,他们对城邦的热爱已经变为对“城邦制度”的热爱。由此可见,公民们对城邦的热爱已经不再是出于以前的单纯的信仰。公民还是会为了城邦献出鲜血和生命,但这俨然不再是为了保卫城中的神灵以及祖先的炉火,而是为了让他们感到自豪的制度,为了城邦能够赋予他们的种种利益。
  这样的城邦归属感显然是脆弱的,它依环境变化而变化、虽政权的起落而起落。但是,就连这样的一点对城邦残存的热爱也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眼中变得一文不值。在他们看来,雅典城邦所实行的民主制度是暴民的统治,是所用政体中最坏的一种。
  由于苏格拉底对理性的推崇,使得当时在雅典实行的民主政体也丝毫不兼容于其“美德即知识”的理论体系。这一点也可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略见端倪。正如萨拜因所说的,[5]从原初的角度来看,《理想国》乃是对实际存在的城邦以及柏拉图在其间所见到的各种弊端所做的一项批判性研究,而在柏拉图所批评的种种弊端中,主要是政客们的无知与无能,而这些是民主政治特有的祸根。而且从善是一个精准知识的问题的命题出发,柏拉图认为“公众本身就是大诡辩家”。
  三、破而不立:城邦制度瓦解的必然性
  如前所述,在对城邦传统制度进行讨论时,苏氏三代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但苏氏三代师生在打开城邦缺口的之后,并未对这片空白进行填补:他们在对城邦进行批判的同时,决绝地否定了除城邦以外的任何政体形式。苏氏三人都坚持将城邦作为其政体理论的前提,但是却并未提出切合实际的做法。
  这样一种对城邦制度“破而不立”的方式,使得城邦精神陷入一种真空的状态。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排他性理论,使得城邦在处理外交事务上处于了不利的地位。或许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像许多其他的聪明的希腊人一样,对希腊各城邦的那种好争斗和好战的关系表示反对,但是一如事实所证明的,只要各城邦处于独立状态,上诉恶习就无法改变。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可以肯定的是希腊人的排他主义或特殊主义使得城邦在对外事务方面始终处于失败的境地。
  结语:城邦制度经过两次受挫后,公民与城邦的高度一致性已经完全瓦解。也就是说,城邦在解体之前,其公民的精神生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事先解体了。这个意义上的“公民”事实上和“外邦人”并无不同:[7]他们开始不再想念守护神,逐渐习惯于离开自己的城邦;如果制度并不能保护个人的利益,他们宁可选择其他的城邦。当失去对城邦的信仰时,城邦的封闭性俨然已经荡然无存。、在城邦的封闭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时,苏氏三代师生并未提出任何解决方案,而罗马人的成功则正是在与他们解决这个了希腊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因此,与其说是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不如说是希腊人自己抛弃了城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简介:杨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参考文献:
  [1]《古代城市》.[法].菲斯泰尔•德•库朗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367页.
  [2]《古代城市》.[法].菲斯泰尔•德•库朗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367页.
  [3]《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唐士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第62页.
  [4]《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唐士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第63页.
  [5]《政治学说史》.[美].乔治•萨拜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76页.
  [6]《古代城市》.[法].菲斯泰尔•德•库朗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382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8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