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韩信的职业生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公元前208年,中华大地风起云涌,反秦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楚国贵族后裔项梁、项羽举起反秦大旗,渡过淮河北上。胸怀大志的韩信终于迎来了属于他建功立业的时代。
  
  壹
  
  韩信,江苏淮阴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家境十分贫寒,经常在别人家里蹭饭吃,大伙儿都挺不待见他的。有一回,韩信又到一位亭长家里吃闲饭,一吃就吃了几个月,亭长的老婆不满意了:这韩信跟我们非亲非故的,凭什么他顿顿到点就到咱们家吃饭呀。有一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韩信又来了,一进门却发现人家早就吃过了。韩信明白了亭长的用意,一怒之下拂袖而去。盛怒之下的韩信走了,可是肚子不干了,最后无奈只好去河里钓鱼,用些小鱼小虾充饥。河边聚集了很多洗衣的老大娘,其中一个看韩信实在可怜,就从家里端出一碗饭给他吃。
  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韩信对这位老大娘非常感激:“大娘,将来我韩信出人投地,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的。”不料,那位老大娘一点也不买他的账:“你堂堂七尺男儿不能自食其力,还在这说这种话,我是可怜你才给你些吃的,难道是图你的报答吗?”
  韩信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一把宝剑,他常常随身携带,总是挂在腰间。有一天,淮阴城里的一个小青年,看见韩信一副落魄的样子,却腰挂宝剑,就当众嘲笑他:“韩信,你平时出来,总是带着那把剑,可是有什么用啊?你身材这么高大,胆量却小得跟老鼠似的!”韩信开始并不理睬这个青年,街上的人都围着他俩看热闹,那个青年又挑衅他:“你要是真有胆量,就拿剑刺我,要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怎么样啊?”说着,就分开两腿,站在大街上。韩信死死地盯住小青年的眼睛,看了好半天,最后将身子趴在地上,从那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街上旁观的人哈哈大笑,韩信起身拍拍土走了。一些有远见的人说,韩信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将来必大有作为。
  
  贰
  
  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必大有作为!可是这韩信的作为又能从哪开始呢?
  反秦的大军来到淮阴,韩信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参加了反秦起义军,当了一名小兵。后来,项梁战死,韩信又归属项羽帐下,做了个小小的侍卫。韩信以为这回自己所学的兵法能够用于实践了,他利用和项羽接近的机会,多次给项羽献计献策,可是却迟迟得不到项羽的提拔。后来,项羽九败邯郸,打入关内,进入咸阳,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还到处杀戮老百姓,抢夺各种奇珍异宝,然后衣锦还乡,带着西楚霸王的名号回他的江东去了。至此,韩信心灰意懒,对项羽彻底失望了。他决定离开项羽,另谋出路。
  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去见汉王刘邦。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推荐书和宝剑,但是生性高傲的他却认为,汉王既然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韩信把张良的推荐书装在口袋里,拜见汉王的时候就没拿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的时候,看见韩信长得非常普通,也没在意他,韩信每天就闲住在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丞相萧何觉得挺纳闷,大将张良走的时候说有人来投奔汉王,封官宜大不宜小。但是这么长时间了,就来了一个韩信,难道就是这个普通人吗?于是萧何决定试探一下韩信。一有闲工夫,萧何就跑去跟韩信下棋、游玩,暗中考察韩信。韩信表现得坦坦荡荡,从来不提及自己的个人利益,更不会高攀丞相以求提拔,显出一副城府很深的样子。萧何经过一段考察,认为韩信智谋高强,胸怀大志,一定就是张良介绍来的贤才。萧何赶忙就向汉王推荐,要求重用韩信。汉王碍于萧何的面子,就封韩信做了个“连敖”,也就是粮仓管理员。
  
  叁
  
  韩信千里迢迢来投汉王,仅仅当了个粮仓管理员,心中很是不满。有一天,韩信喝醉了酒之后,开始大发牢骚,没想到,这些牢骚被人报告给了汉王,这下可激怒了刘邦。
  跟韩信一块儿喝酒的一共有14个人,刘邦下令将这14个人一起斩了,并且派夏侯婴做监斩官。夏侯婴将这14个人押赴刑场,已经杀了13个人,正当要杀韩信的时候,韩信突然疯狂地呼叫起来: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那他为什么还要杀死壮士?夏侯婴于是就走过去跟韩信谈话,谈完之后,夏侯婴对韩信佩服得不得了。一路小跑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
  刘邦听了夏侯婴的建议,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也就是粮仓管理官,不再是原来的管理员了。传说韩信当上这个都尉之后,从来不去向汉王汇报情况。有一天,刘邦忽然派人把韩信叫来,问他现有多少粮草,韩信不假思索,一口气就说出了东西南北各个仓库的稻谷、大米、小麦、玉米、草料的具体数字。汉王派人翻仓查库,结果数目相符,一斤一两都不差。刘邦这才知道韩信真的有才,但是,这也算不得什么大本事,顶多就是工作做得不错罢了,再加上韩信这个人不爱表现自己,所以他依然没得受到刘邦的重用。这个时候,只有丞相萧何十分在意韩信,他召见韩信:“我知道你拥有雄才大略,我一定在汉王面前保举你为大将军。”
  刘邦的部下,大多是今天的河南、山东人,他们到了汉中,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思念故乡,又不受重用,于是纷纷逃走了。韩信自以为得到萧何的推荐,一定能得以重用,但是等了几个月,依然毫无动静,心灰意冷的韩信收拾行装,不告而别,独自上了路。有人看见韩信走了,马上报告给萧何。萧何顾不上跟刘邦请示,骑上一匹快马就追了出去。一路上快马加鞭,差不多跑了一百多里地,远远地,萧何看见了韩信的背影,萧何跳下马来,双手拉住韩信说:“韩都尉怎么不辞而别?你不是要建功立业吗?今天除了汉王,还有谁能够统一天下啊?都尉还是跟我一道回去吧!”韩信看见萧丞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脚上穿的鞋子也在半路上丢了。韩信大受感动,萧丞相真是爱才心切,什么都甭说了,我跟您回去。
  回到营中,萧何面见了刘邦。当刘邦听说萧何去追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有点不相信:“逃亡的将士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偏偏去追一个韩信?”“大王,那些将士都是平庸之辈,韩信却是一个难得的奇才啊。如果您想长期做汉王,留不留韩信都没关系,但是如果您想得天下,就应该留下韩信,并且重用他,韩信一定会为您出谋献策。”刘邦若有所思:“韩信果真如你所说,是个奇才?那就让他在你手下做个将领吧。”刘邦终于开始注意起这个貌不惊人的韩信,让他在萧何的手下做个将领。没想到,一心推荐韩信的萧何却一口拒绝了。萧何认为,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做个将领真是太浪费他的才华了,而且,刘邦应该隆重地选择一个吉日良辰,设坛场,按照礼节,亲自授予韩信大将的印信,这样才能显示出大将的权威,而且还可以显出汉王爱才的好名声。
  刘邦对萧何还是非常敬重的,也就同意了萧何的意见,让部下准备拜大将的一切礼仪。吉日之前,刘邦斋戒三日。
  
  肆
  
  清晨早起,丞相萧何带领文武百官齐聚王宫,等待刘邦出来。刘邦整肃衣冠,出宫登车。萧何以及文武百官都在后边跟着,一行人来到了拜将坛下。汉王下车登坛,徐步而上。
  坛下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将领,都扬着脖子盯着刘邦手里那个斗大的将军金印,樊哙、周勃等将军身经百战,功劳也最高,更是眼巴巴地瞅着金印!这个时候,仪式开始了,赞礼官高声宣布:拜治粟都尉韩信为大将!此话一出,人群发出一阵震惊:没搞错吧,韩信也就是个粮仓管理员,凭什么被拜为大将啊?樊哙、周勃也非常震惊,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是从那种惊愕和不屑的神情也能看出来,这两个人是一肚子的不服气。人家两位不服气也在情理之中,刘邦昨天还对韩信不屑一顾呢,今儿个就变成香饽饽了?更何况韩信什么功劳都没有呢。刘邦做事会不会有点莽撞呢?他真的相信韩信的才能吗?以刘邦谨小慎微的性格可以推断,要么他就已经领略了韩信的才能,要么就是对丞相萧何言听计从,既然丞相多次推荐韩信,那这个人应该错不了。韩信一夜成名,眼红的人不少,众多的大臣能够服气吗?
  对于大伙的疑虑,刘邦早就准备好了对策。封完韩信之后,刘邦就问他:“丞相多次向寡人推荐你,说你有雄才大略,那你对当今局势有什么高见呢?”韩信不着急回答,反问了刘邦一个问题:“大王一直想向东发展,是想跟项羽一拼高下吧?那您觉得,您的力量和项羽相比,谁的力量大呢?”刘邦看了看韩信:“我没有项羽力气大。”“我也这样认为。我曾经投奔过项羽,知道他的底细,项羽力大无穷,叱咤风云,是个大人物,但是他却不善于用人,这就是匹夫之勇,跟他谈论谋略就像对牛弹琴一样。还有一点,项羽军队就像一帮土匪,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不得人心。现在各国迫于项羽的威力,暂时臣服,将来一旦它们的势力强大了,一定会反叛的。大王您的政策却和项羽完全相反,任用天下的谋臣勇将,率领一支军心归属的军队,什么仗不能打?现在项羽在秦地封的那三个王,都是先前投降的叛徒,老百姓早就对他们恨之入骨了,大王如果从这入手,就能进一步跟项羽争夺天下了。”韩信的分析,展示了天下大势的变化前景,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长处与短处,有理有据。刘邦和各位将领都十分佩服,于是韩信全权负责军事,做好东征的准备。第二天,韩信就升帐阅兵,定出军律,大小将士,均听他调遣,并且亲自指挥了一系列兵法的操练。樊哙、周勃这些大将也大开眼界,不得不佩服韩信的才华。从此,韩信施展出他的雄才大略,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的职业生涯跟他的明智选择有很大关系,但最重要的是,他遇到了像张良、夏侯婴、萧何这样的爱才之人。有了这些伯乐,韩信这匹千里马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情驰骋。韩信的才干固然令人佩服,但这些伯乐们的见识和胸襟更被传为千古佳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83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