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答卷所折射出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每次语文考试揭晓后,我们语文老师面对着学生的一张张试卷,如同一面镜子折射着我们前期教学中的许许多多。看看学生的答卷,仔细分析一下每道题的答案情况,我们更注重的是对前期教学的深刻反思和今后教学中的弥补、修正,明确得失,认准方向,采取实效性措施。下面对各地学生答卷的共性现象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的近期和长远的语文学习素质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受益着想。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将时时伴随着学生,睁眼、张口、思维、提笔,一生都离不开语文。用原复旦大学校长数学家苏步青的话说:让他单独招生,学生入校的话就先考语文,如果连语言文字都表达不清,就无法从事数学研究。
  其一,不能工整地书写汉字。早在4年前中考试题就出现了在田字格内“工整书写”一两句话这一简单试题。这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世界上唯有汉字是形声义三者完美结合的文字,本是送分题。若严格判分,一般试卷中找不出30%的满分者。惊人的比例数字后面表现在对田字格空间使用不合理,字应占用空间的五分之三或三分之二,而大多数学生仅利用了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如同脸盆里盛着一只小王八,极不协调。极少做到横平竖直,且不用说结构紧凑合理,重笔突出美观了。这一后果与平时教学中不重视、指导不到位有关。这一弊病往往到初四后再亡羊补牢增加课外写字课来弥补。解决办法:在小学到初一让各班学生人人供用田字格本,一天一页,每天只占用10至15分钟则可。同时各班均推出三至四个书写好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学习模仿。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与身边同学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时间一长自然学到手。我班有个女生李茵菡的字是标准的钢笔书法名家赝品,就带出了班内十多个“李茵菡”。学生书写潦草,卷面脏乱,不仅语文一科受害,更波及到其它学科,影响到他们终身。语文阅读题的解答,作文的卷面,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等问答题的书写,第一直观印象很重要,理科老师也有同感。
  其二、错别字充斥着试卷。从默写到文言文翻译,再到阅读解答直至作文中,随处可见。汉语词汇是最丰富的,但它要求运用要准确、精当、规范。古诗文默写一字之错全空不得分;文言文翻译中一个错别字常常导致整个句子不通;作文马虎到连本班同学的名字都写成错别字。解决的办法:一是重新给学生补上造字法这一汉语知识,仅两课时足矣。其中形声字要讲清讲明六种形旁与声旁结合的形式,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也大多易错在形声字上。二是平时检查作业中留心。
  其三、学生口语、书面语言表达上大多存有共同的顽症,语不达意,或不通顺,不生动,不利索。大多发言时声音小或前高后低,最后几个词听不清了;思维混乱,口语迭出,吞吞吐吐,令听者有时着急有时发笑。这是一个长期养成的习惯难题。也常听到其他学科教师反映这一普遍现象。看到名校名师的公开课上学生回答从容不迫、口齿清楚、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得准确而完备的情景,一般老师看后认为:他们学生天生素质高。实则不然,是老师长期要求、从严训练的结果,只是我们没去那么高标准要求和训练罢了,我们的学生在他们手下同样可以培养得很优秀。解决办法:先从严要求,站姿端正,确保气从胸中发出,强调不准在舌尖上发音。再次,引导他们不要紧张,先想好,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看法、理由说清楚。另外,一定要求学生高声诵读,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朗读,以身示范,感染一片。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同时对我们自己也有好处,因新教程课文太多。说实话,当前就一个班来说,能够做到口齿清晰而又声情并茂地朗读出一篇文章来的学生找不出三分之一。我们语文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四、浅显的课外现代文阅读解答中失分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读懂。解决的方法:一是指导学生粗读一遍,整体上把握选文内容。二是第二遍读中带着文后设计的一、二题去细读。这第一、二题往往是从整体感悟的角度去设计的。第三遍针对设计的句子或词语等试题去找到有关段落或句子精读品味后确定答案。原则是段不离篇,句不离段,词不离句。有时还要参悟透句子或词语背后的深层意思,如“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句中的“空”字,就写出了诗人看到友人峰回路转不见其身影后,呆望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脚印,一种孤独、怅然若失之情涌上心头,难割难舍之情从一个“空”字溢出,真挚而凝重的友情渗透在马蹄窝里,聚焦在一个“空”字上。仅一字而内涵丰富,令人遐思翩翩。
  宋朝朱熹说:“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考场语文阅读题解答的方法、道理均在于此。至于写法的辨析判断、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等等,少此循序渐进的三遍就很难达到80%的正确率。一般都有拓展题,拓展题的解答应从多角度的感触点而产生。可指导学生选择与自己有同感的某一点来写,先简笔写原文那一点,而后重点写出对自己的启发及理由,一定要言之理由充分,有说服力。二是巧妙借用选文后设计的试题中的某些暗示文体的词语来判断确定选文是什么文体,根据文体特点去有的放矢地阅读和解答。这样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文后设计题中若出现“人物性格特点”、“说明方法”、“论据”等词句样式,那么,毫无疑问这便是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然后按照相应文体特点及其要素去阅读解答便会省时,理解得快且准确。
  部分学生对常用的概念及每种概念所涵盖的子项混淆不清,答题时张冠李戴,啼笑皆非。说明方法答到修辞方法上去,表达方式误以为人物描写方法等等,不一而足。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清楚只能从哪个范围内找答案,更要讲清它们的各自特点、用途、作用,怎样区别。尤其是五种常用表达方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搞不明白各自特点。一般阅读题的答案,除开放题外,大多是在选文中,有的是文中现成的,有的是需要学生根据内容概括的。答不对就是没读懂。
  另外,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自主探究答案,这是培养学生会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明代张献之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平时训练有素后,学生才能较准确地解答阅读试题中的一个个问号。
  其五,学生口语表达中、问答题中、作文中词汇贫乏,语言枯燥乏味。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写出情感汹涌的文章来?它需要大浪淘沙般的积累沉淀,它需要多读、勤思与笔耕不辍的有素训练,还需要有一双时常转动与注目结合的眼睛,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举一动。正像老舍所言:“要记下身边刮过的一阵风,飘下的一片落叶,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笔下就用得着这一阵风一片落叶。”有厚积才有薄发。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提倡学生自行订阅诸如《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纯正而高质量的刊物,这些刊物可谓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内容异彩纷呈,涉及自然、社会、人物各个方面;构思、写法、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各有千秋。对我们一些井底之蛙、嗷嗷待哺的学生们无疑可大开眼界、雪中送炭、品读如饴。每一期中的文章篇幅都不长,对其他学科学习影响不大,还可以调节单调而紧张的学习大脑。可几人合订一本。对非毕业班学生寒暑假中安排他们每人至少阅读一部文质兼美的长篇小说,且写出一定文字数量的读后感。因长篇小说故事情节连续性长而曲折,有吸引力,占用时间长,恰好让学生吃一顿大餐,大饱口福。二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日记,每周以二至三篇为宜。读书笔记的内容应侧重于当周所教课文,或摘录或读后感,其意义一举两得,不言而喻。动笔是积累与运用的结合,相辅相成。三是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身边生活,并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情感,每一阵春雨都携带着母乳般的恩情,每一朵白云都是自己对蓝天母亲依恋的化身。这样去看去想,于是万物皆有情,于是笔下清新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才会绵绵而来。四是建议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带孩子外出,开阔视野,扩大见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读、多见、多写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秘诀”。五是语文教师平时在学生面前说话,讲课中要有意无意地多使用一些常用成语,或带有一定修辞手法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
  另外,诗歌教学现状有些滞后。初中高年级的诗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朗读、背诵、正确默写、理解个别名句这个层次上了,这仅仅是诗歌学习的一个前提。诗歌是高品位的文学样式,应该指导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赏析能力,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入意境,体会到诗句下面掩盖的诗人那一颗喜怒哀乐的心灵,应该感悟到诗句中裹藏着的那种闪光的哲理。近来听到一位政治老师说,政治试题中有一句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对其中“站”字的理解,竟然很多学生答不上来。这其中有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误。如果我们的诗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品味了,对“北风卷地百草折”中“卷”字赏析了,那么,这个“站”字还真站不起来么?2006年高考山东省作文就是阅读区区不到40字的白话短诗《星星》,然后根据自己感悟到的诗中哲理作文,结果大多考生被星星之光炫耀的晕头转向,睁不开眼,看不清星星之光闪烁的哲理。平时作文基本功不错而跌倒在此诗下的不在少数。
  语文教学不可急功近利,由它的特点决定应是立足于眼前教学,着眼于长远培养,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更有后患。
  刘世智,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山东东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4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