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作文“论据充实”写作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高考作文的要求里多了个“论据充实”。怎样才能做到“论据充实”呢?首要的是解决一个思想和情感的问题。平时,我们用双眼观察万事万物,用大脑思考世态人生,写成的文章应该是思想和情感的凝聚和升华,因此,每位考生要多一个“心眼”,带着思想和情感的“心眼”,用这第三只眼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第一,注重论据的多维性,增加思想表现的广度
  
  议论文是要用“心”去写的。用“心”去写,就可以避免论述的平面化和概念化;用“心”去写,就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写出思想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来。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给人的感觉总是“饱满”的。于是,语文教师总要求学生在论据的多样性上下功夫。所谓论据的多样性,就是在选择和运用论据时考虑古今中外引例,考虑正反引例,考虑排比引例。学生作文时,虽然注意到了论据的多样性,却有不少文章表现出平面化的倾向。现在提出论据的多维性,就是要求在论据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拔升论据选择和运用的标准,把论据选择定位在不同指向、不同层面的高度,扩大文章的外延,借以提高文章的空间表现力。
  例文1:
  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三顾茅庐”,恳切地三请诸葛卧龙出山,演绎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话,奠定了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这“三”里面的韵味,告诉我们:“诚心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必须用诚意待别人,哪怕一再被对方拒绝。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也说明智慧潜藏在“三”里面,藏在芸芸众生之中。
  我们高考复习,最讲究“举一反三”。从一个具体的题解中,抽象出一个答题思路,总结出一个答题方法,再去解决类似的难题。做学问也是这样,从众多的繁茂芜杂的生活现象中去求异同,寻找规律;然后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交杂反复的研究过程贯穿于学问之中。
  现在,国人众盼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国共两党实现第三次握手合作,这是一种双赢的机遇和智慧。它将使两岸获得更充分的信息、更便捷的运输、更畅通的资金流动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各得其所,发挥潜能,大大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加快共同发展的速度,促进中华民族经济的全面振兴。无疑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夙愿,蕴含着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的美好前景。
  “三”中含哲理,“三”里藏智慧。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人生就是在反反复复中获得启迪,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披沙拣金,在芸芸众生中不耻下问,学知识,长才干。我们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离不开五湖四海的支持,也需要天下宾朋的智慧相助。(湖北考生《“三”中的智慧》)
  以上选文用的是例证法,做到了论据的多维性,文章的信息量是丰富的,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饱满的。以刘备为例,证明要“诚意求人”;以孔子为例,证明要“虚心求学”;以高考复习为例,证明要“专心求法”;以两岸“三通”为例,证明要“合作求富”。共四个例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使文章厚实饱满。读罢此文,有“视通万里”之感。
  以前,我们习惯于以“古今中外”的思维方向取材,习惯于从语文、历史和政治等中学课本中取材,习惯于从名家名言中取材,也写出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可是,有的同学往往执其一端,要么只谈文学,要么只谈科技,要么只谈政治,难免拘其一隅,流于平面化或大众化。要想增加文章思想的广度,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生活中有许多可亲可感的人和事;可以把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自然万象包含着诸多人生哲理。
  
  第二,注重论据的深刻性,增加情感表现的深度
  
  议论文是要用“情”去写的。用“情”去写,就可以医治“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老毛病;用“情”去写,就可以在简明生动的论述中写出爱憎分明动人心魄的文章来。
  大多数考生运用论据时,很少在深度上做文章。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据+观点”,缺乏分析,缺乏挖掘,有“粘贴”味儿,很难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果用上“心眼”,精心选材,细心加工,用真情去写,是能写出酣畅淋漓的文章来的。
  写议论文,如同掘井,掘得越深,泉水越甜;如同登高,登至峰顶,美景愈美。同一个论据材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表现的效果也不一样。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述的问题,更多的取决于思想及感情表达的深度。论据的深刻性,取决于思想及情感的深刻性。
  例文2: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湖北考生《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读这两段文字,我们仿佛置身于蜂飞蝶舞于百花丛中的绝美风景,仿佛置身于楚河汉界、雪满天山、大漠孤烟的壮丽画面。情在文中,语言灵通,神彩飞扬,没有离同感,没有呆滞感。前一段要证明的观点是“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前一段“以景说事”,对蝶、花、蜂三者关系的精确表述,体现了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也给读者(主要是阅卷老师)留下了诸多思考的空间。后一段“以史说事”,对霸王与虞姬,霸王与刘邦,刘邦与张骞、卫青等关系的精彩表述,更好的证明了“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的观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两段文字的关系,前一段是蓄势,是基础;后一段的揭幕(论证中心论点“学会历史的旁观”),是张本。
  
  第三,注重论据的新颖性,增加语言表现的亮度
  
  如何把议论文写活,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要想把文章写得“滴水不漏”的确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们要尽可能的写出一个或几个“闪光点”。这“闪光点”,就是文中可以出彩的地方: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可以是一个叫得响的警句,还可以是一个精巧的语段。
  在论据的运用上,用新颖的论据进行论证,也是可以出彩的。
  例文3:
  坐在窗边细细地品着一盏龙井,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打报刊,感觉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无意间翻到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未遂,高位截瘫……
  我有几分颓然,倚在窗边,思考着生命为何如此脆弱。
  这时,一只小黄蜂飞入屋内,转悠了两圈准备飞出去时,不料与玻璃撞个正着。我想,这个小家伙大概是不知道世间竟有“玻璃”这种玩意儿吧!外面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为何就是出不去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6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