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后现代性与价值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国外的文艺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到我国的文化艺术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作为广泛影响西方文化的思潮,后现代主义也悄然而至,对我国当代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反思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后现代景观,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健康发展中国文学批评的意义非凡。
  关键词:当代文学;后现代;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284-02
  
  后现代主义是杂合现代西方的一些思潮、流派、观念的一种体系,而这些思潮、流派、观念的背景和来源都是相异的。所以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完全独创新的文化思潮,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它是一种能够折射出当代西方文化裂变征候的杂合体。反叛性和解构性是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理论特征,也就是说,它怀疑、批判、颠覆和消解了已经形成的各种权威性的传统理念、理论范式。
  首先,颠覆了理性主义。所谓理性主义,指的是一种推崇知识与理智的主流文化思潮,其来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在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的巨大胜利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在近现代,人类将理性主义推向了极点,也就是说,理性主义取得了科学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同时还成为社会领域的最高价值标准。
  科学拜物教是当代理性主义的恶性发展所导致的,而后现代主义对其持反对态度,它认为,虽然奴役、压抑的根源被科学理性所破除了,但是这种理性错误的解释了科学进步,从而使社会的精神裂变,使当代人精神世界沦落,因而,它又设置了新的奴役和压抑给人类精神。在这样的理念下,一种有道德价值的、创造性的多元价值观是后现代主义所强调和发展的,并对非理性主义大力倡导,颠覆、解构了现代性的观念、理论以及理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基础主义。所谓基础主义,指的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是对认为人类的知识、文化都具有某种绝对的理论基础的泛指。在本质上,西方传统哲学的目的是推演出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而这个推演的手段便是还原论,并认为,人类的认识和行为都是以这种基础为绝对的准则和依据的。然而,后现代主义对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强调,并对终极本体是世界存在的基础进行了根本性的否定,所以,后现代主义认为,基础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形而上的积习,必须会导致一种所谓的“权威话语”的垄断统治,从而使得“霸权主义”成为人类文化的最终走向。
  最后,后现代主义破除了中心主义。基础主义规定着西方传统这些,同时,中心主义占据着西方主义传统哲学。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们尊崇的主体,并认为宇宙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到中世纪,上帝成为人们尊崇的主体,并认为宇宙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到了现代社会,认为,万事万物是以人为中心的。并且,在工具理性发展的影响下,人类中心主义愈演愈烈,并在人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而不断增强,从而使得一系列社会问题发生。而恰恰是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后现代主义提出,人作为实体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并不是与世界万物想独立的,它认为人已经“死亡”了;提倡对主客之分进行消解,对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进行破除,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进行中间,从而使一种自觉的反中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得以体现。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在西方哲学思潮中,主体间性正逐渐替代主体性。
  恰恰是以后现代文化为立场,批评家将“消解深度模式”和瓦解对现实的超越性信仰的价值取向赋予于本土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解读中,从而使后现代批评话语的齐声喧哗形成。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现实价值的尺度不断地冲击和嘲讽着新时期以来的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理想,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我生存状态,并开始怀疑以“意义的寻觅”为基础的启蒙话语。在巨大的现实反差下,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后现代主义批评家进行着本能的拒斥,并开始对新时期文学的“人”的出发点开始怀疑,开始对商品社会的冲击所产生的的既定现实越来越认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后现代批评不再追求崇高与神圣,拒绝谈论历史、世界、对象、社会、人物,而乐意谈论语言、解构、生存、转换、替补,乐意捕捉并感受语言在能指和所指的无端角逐中带来的快慰,把批评还原为无限开放的语符形式中的一种高智商游戏。如果说,在文学告别狭隘的功利束缚的观念变革中,倡导游戏精神促进了批评主体意识的自觉和自由的心态,那么,后现代主义批评中的游戏,则以人文理想的消解为代价,语言的能指滑动可以不负载任何意义的内涵。”检视一下当下许多后现代主义批评文本,诸如解构、平面感、去中心、消解深度模式、复制、情感零度、不确定性、零散化、碎片、文化工业、拼贴、时间缺失、颠覆在场、异端、散漫、曲解、变形、移置、反讽等话语随处可见。然而,这些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借挪式”的操作,因为它们几乎是直接移植于从西方后现代理论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后现代批评家正在试图直接参与所谓的“世界性”话语的对话过程,并与过去决裂,但从实际方面看,他们已经陷入了一种“文化失语”状态。然而后现代批评所面临的这中窘迫恰恰是通过从“自我失语”走向“文化失语”而表现出来的。
  但是,中国后现代批评话语是直接从西方后现代话语形式挪移过来的,因而说,它是在他者“影响的焦虑”下的新生儿,从而使“文化失语”的处境进一步加剧。自上世纪起,陌生的异国话语便一直充斥在中国文学批评界。也就是说中国的评论界的思想几乎都是直接移植于西方,其中包括了经典人文主义批评话语、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现代主义批评话语等。从而导致了我国文学批评界丧失了话语本位,从而使我国沦落到了一种“文化失语”的无根状态。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评论界虽然表面热闹,但却没有一种话语是土生土长来自本体的,平等地与西方理论话语对话的坚实文化基础已经丧失了。主要表现在:在这一时期,西方后现代理论话语成为批评家们的又一种非本体话语,他们在追赶当代世界新潮流时处于一种第三世界文化的“边缘焦虑”上,从而更加加剧了我国“文化失语”的困境,致使“浮躁症”频繁出现在了理论上。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语境,新的文化土壤能否接纳和吸收它取决于它对本土文化阐释的有效性。对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我们应立足于这个标准,不能置本国本民族的实情于不顾而随意嵌套。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现代主义充分发展之后走向极端自我叛逆的结果。西方社会由于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现代价值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对它的消解与颠覆只是一种自身的更新与激活机制。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依然还没有确立起现代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中国目前还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征途中。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产依然处于前现代,也就是准现代阶段。为了全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必须对科学思想与理性精神、主体观念与启蒙意识、真理尺度与价值理想的精神维度大力倡导和发扬。当今,关注与适应这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文知识分子选择理论话语的主要依据。由于中国对于这些观念十分缺乏,为了消解启蒙主义者们千呼万唤出来的现代价值观念而过早地将后现代主义理论引入不仅能不帮助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反而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
  从上文所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作为滋生于异域的一股复杂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存在积极方面的同时也有消极影响存在着。首先,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哲学性的反思,从而极大地超越了传统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给人类。在后现代主义中,非决定论被强调了,并在人们进行个性的张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维方式的启发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后现代主义主张多样性和差异性。其次,后现在主义彻底否定管理理性、基础、中心,这就是使在单一的逆向思维中,难以有效地控制人们走向极端相对主义之中,从而负面地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哲学文化思潮。因而,在面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悖论性格时,既不能对其进行简单地品牌,从而有文化排外主义,同时,也不能良莠不分盲目随从,而是保持一种情形的学生批判眼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所应该具备的学术自觉,首先必须对曾有的失衡和放荒进行摆脱,然后在对文化本位进行减持的基础上,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地消化和吸收,从而使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论形态形成。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语言文化系
  参考文献:
  [1][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2][英]阿兰・罗德威.展望后现代主义[A].[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下)[M].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15―516.
  [3]陈晓明.无边的挑战[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
  [4]刑建昌.文学批评中的后现代话语[J].当代文坛,1998,(1).
  [5][法]德里达.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A].最新西方文论[C].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153.
  [6][美]希利斯・米勒.作为寄主的批评家[A].最新西方文论[C].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