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爱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涉及大学生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教育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是系统塑造大学生爱国教育对象认知模式、情感升华模式和人格塑造模式的过程,是大学生爱国广度、深度和高度系统教育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81―02
  
  爱国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在身体成熟、心理成熟、社会成熟和人格成熟过程中集体价值观教育的最核心要求,是拓展升华大学生爱国认识广度、情感体验深度和情感认识高度的最有效的途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自强不息,千百万大学生与潮流共进退,突破自身和时代的局限,不断汲取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把一个被外国列强欺辱的中国建设成为让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国家,实现爱中华与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促进了爱国主义内涵的不断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断升华。
  
  一、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广度
  
  大学生爱国广度的教育,是大学生爱国对象指向的广延性教育。其广延性,不仅包含物质实体,也包含精神实体。回顾我国高校关于爱国教育的具体做法,结合我国爱国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爱国对象指向的广延性包括爱国教育的三个母实体和九个子实体。[1]可将其称为“爱国对象认识教育”。
  大学生爱国对象指向的三个母实体主要是爱国教育对象化的自然实体、人文实体和政治经济实体。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自然实体,包括大学生的故土及延伸地与其相依存的民族血缘关系、社会生产力及国家综合实力、人民生活质量及水平三个子实体。这是大学生爱国对象教育的自然物质基础。它不仅包括大学生生活活动迁徙的所在区域,而且包括所在区域的人化自然,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朋友亲人、家庭家族、民族国家关系;不仅包括生产力要素关系、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而且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生活指数的质量水平。①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人文实体,包括国家思想政治、道德文化、民主文明关系三个子实体。这是爱国对象教育的思想精神基础。它不仅涵盖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意识形态关系,而且涵盖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国家)之间、组织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不仅涵盖人群之间共有的价值关系、政治形态或秩序的互映,而且涵盖社会的民主、文明与和谐关系的程度。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国家思想政治标志物、政治经济制度及其生活三个子实体。这是爱国对象教育的组织行动基础。它不仅包涵国家思想政治标志物诸如国旗、国徽和首都及其对象性延伸,国家政治领域中政治实体应遵循的准则或规范、政治经济规范关系等,而且包涵大学生在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
  综上所言,大学生爱国教育对象指向涉及大学生生存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涉及国家形态下的一切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不仅指向过去和现在,也指向未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有些关于爱国教育对象指向人为划分的模块教育中,或多或少地拟定为国情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其教育的效果,对大学生个体而言,要么注重普及而缺乏精深,要么注重客观外在教育而忽视心灵内在塑造,很难做到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导致教育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化;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理论人格、实践人格和真实人格的形成是爱国教育的必由路标,但很难做到三大人格的有机结合、贯穿始终、并行不悖,导致教育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这种现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大学生爱国广度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难题。
  
  二、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深度
  
  大学生爱国深度的教育,是大学生对祖国归宿依恋感、自尊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三个层次有机结合递次推进的教育。可将其称为“爱国情感升华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祖国归宿依恋感的教育,是大学生爱国情感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既是大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的基础需要,也是爱国理想、信念教育的必备要件。其微观层面表现为大学生对故土、亲人、朋友以及与其学习、生活和成长相依存的物质文化环境及其对象性关系;其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土、家族、民族以及身处其中的与其群体意识、文化传统、集体精神、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相联系的“家国关系”。
  对大学生进行祖国自尊自豪感的教育,是大学生爱国情感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既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大学生对爱国情绪、心境、感情、情操的正向需要,又是大学生对爱国自尊、自信、自强情感的强化和升华,这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更关乎国家、民族、家庭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生产力水平,关乎中华民族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祖国责任使命感的教育,是大学生爱国情感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一、二层次上对大学生爱国价值实现需要的教育。从理论上讲,涉及工具性价值、理论性价值和终极性价值三个层面,三者相互滋长、协调统一。一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爱国行动能够领略到一个富饶、富足、富强的强大物质中国;另一方面,大学生更希望通过前仆后继的爱国实践能够感受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大文化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深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爱国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就会导致大学生爱国取向的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影响大学生对爱国信念信仰的执著追求;如果过分强调爱国教育的理论性价值,就会导致大学生爱国取向的教条主义或唯理论主义,与具体的爱国实践相脱离,与生动的爱国生活相无视;如果过分强调爱国教育的终极性价值,就会导致大学生爱国取向的空想主义或唯理想主义,无视具体的国情和大学生素质不均衡的现实。从爱国的工具性价值到理论性价值再到终极性价值,是大学生从爱国实践到爱国理论再到爱国信仰追求的逻辑必然。反之亦然。爱国“工具性价值←→理论性价值←→终极性价值”的逆反双向运动,推动着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爱国深度的不断提高、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家庭、学校、社区、民族、国家爱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影响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弘扬。
  
  三、大学生爱国教育的高度
  
  与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相联系,大学生爱国高度的教育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对爱国心理体验认识水平的教育,包括对爱国情感的体验认识水平、想象性认识水平和理性认识水平的教育,是大学生从爱国情感认知走向情感升华,并提升到爱国理性自觉的认识过程。可将把其称为“爱国人格塑造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心理体验认识水平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强烈归宿需要的亲切依恋感、自尊需要的自尊自豪感和成就需要的责任使命感的认识把握。
  上述三层面认识的教育,既是大学生爱国对象指向认知和情感升华教育的基本面,更是大学生爱国人格教育、塑造的着力面,直接指向大学生爱国教育的社会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高度的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如何爱自己的祖国、民族和人民,激励和升华着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指导和支配着大学生对爱国行为的抉择,决定和体现着特定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本质属性。[2]
  对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爱国广度、深度和高度的教育,既有层次性,又有相关性,既有现实性,又有未来性,是广度、深度和高度系统教育的有机统一。
  由此,可以这么认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仅仅依靠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爱国对象的广延性、内涵的丰富性、范畴的系统性,以及与自身学习生活、情感心理、思想道德、信念信仰的紧密性,使爱国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做人、安身和立命的根本。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爱国教育,来源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民的服务观、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劳动观、砺志成才甘于奉献的人生观,立足于国家自然实体、人文实体和政治经济实体,着眼于由家及国、由我及民、推己及人、由个体及群体,形成于爱祖国与爱集体的结合、爱人民与爱工农大众的结合、爱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爱科学与科教兴国的结合、爱社会主义与时代的结合,树立于“五爱”思想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从而不断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进而系统塑造大学生爱国的对象认知模式、情感升华模式和人格塑造模式。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爱国教育,应当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握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使大学生在承传丰厚的爱国历史文化传统同时,洋溢着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不断强化爱国情感、爱国观念和爱国行为,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振兴中华、普爱民众、引领世界的历史重任,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和世界和平主义者。
  
  注释:
  ①“衣”主要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食”主要看恩格尔系数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住”主要看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行”主要看交通便利度;“生”主要看适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老”主要看社会保障覆盖率;“病”主要看医疗卫生体系是否建立;“死”主要看人均预期寿命;“安”主要看公共安全以及非正常死亡率;“居”主要看人居环境;“乐”主要看文化娱乐休闲;“业”主要看能否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杜春华.开放状态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结构形态的定位研究[J].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2):28~31.
  [2]潘华实.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6,(2):41~43.
  
  (责任编辑/陈雅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11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