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证分析及专业分流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高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宽口径、厚基础、强实力、高素质”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向。大类招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指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进校后,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的学生按照其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大类招生实现了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这一培养模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因此,研究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笔者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77份,回收2,286份,回收率达到96.17%,其中有效问卷2,218份,有效率达到97%。问卷涉及对大类招生的认可程度、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选择专业依据、毕业打算去向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充分论证了大类招生的优势及其实行的可行性。
  
  1.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认可度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实行成功与否的前提是能否得到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认可。通过调查显示,赞同大类招生的学生占到57.8%,反对大类招生的学生占到26.2%,认为无所谓的占到16%。可见,大类招生得到了大多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传统的按专业招生模式下,在高招咨询过程中不难发现,众多学生及家长咨询入校后有没存转专业的机会,是否有双学位及主辅修制度等,体现了学生及家长在报考过程中对于选择专业的不确定性以及受考分的局限性,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其对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需求。
  
  2.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优势
  学生选择专业范围更广阔。在高校按专业招生的传统模式下,学生及家长经常面临专业选择的难题。通常情况下,只能填报一所高校的几个专业,不得不舍弃其他专业,陷入两难选择。而大类招生恰恰缓解了这一难题,其将若干个专业放入一个大类,学生选择某一类专业,就等于选择了多个专业,增强了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
  特别是对学生而言,其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还比较浅。通过调查,大一新生认为对自己所学专业非常了解的仅占到5.6%,了解的占21.4%,基本了解的占到49.3%,不了解的占到23.7%。可见,在填报志愿时,学生对未来所学专业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了解较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进一步了解专业的时间及空间,也使其选择专业更加广阔。
  学生选择专业更理智。实施大类招生,在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学习后,给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兴趣,占到45.7%;依次是就业占到19.5%,往年分数占到17.2%,专业热门占到12.2%,品牌专业占到2.8%,重点学科占到2.2%,其他占到0.4%。
  笔者认为,依据个人兴趣进行专业选择的前提是对自身及专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往较细的专业划分,有一部分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并不突出,对于专业也没有足够了解,只能依据热门专业情况、就业情况等判断报考。加剧了学生对热门专业的追捧,分数优势小的学生不得不放弃热门专业的报考。即使是被第一专业录取的学生,有一些也不能确定所报专业是否与其个人气质、性格、兴趣相匹配,能否胜任并热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特别是对于刚上大学的学生而言,由于大学教育方式与高中的不同,会使其兴趣爱好更加突出和完善,同时对专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会重新审视其所报专业与个人兴趣的匹配度。这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产生要求调换专业等想法,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有所影响。实施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符合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报考的需求,也使学生选择专业更理智。在高考填志愿时,学生及家长只需考虑专业大类即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职业规划,理性地选择专业,避免了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也更有利于专业学习。
  有利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实施大类招生,学生在前两年学习所报考大类下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将更加扎实,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后确定未来所学专业更加科学和合理。其与“宽口径、厚基础、强实力、高素质”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本科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毕业后考研或出国留学。通过此次调查显示,学生毕业后打算考研的占到46.5%,工作的占到32.6%,出国留学的占到17.2%,其他占到3.6%。特别是针对考研、出国的学生而言,“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更看重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及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专业分流原则及思考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专业分流选择,不仅是学生在经过通识教育后选择专业的问题,而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决定着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专业分流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学生专业选择和个性的满足,而且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做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专业分流问题值得分析和思考。
  
  1.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专业分流的原则
  专业分流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专业的布局以及社会需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减少学生学习专业与就业领域之间的偏差。因此,专业分流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从专业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在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下,原有的相对“冷门专业”在招生时虽然能够暂时生存下来,但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如不及时加强建设和改造,仍然不被学生认可,其生存将无法保证。因此,高校应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造力度,在保证专业大类班级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各专业人数进行调整,使“冷门专业”适应时代需要,“热门专业”继续发挥热度。
  
  2.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专业分流过程的思考
  加强信息调研和预测。大学生就业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大类招生模式对学生按照大类招生培养,按照专业毕业,因此就业问题也成为了学生在专业分流时选择专业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往往愿意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容易造成选择这些专业的学生过多,而其他专业生源不足。这就需要高校加强信息调研和预测工作,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把专业信息及各专业发展前景融入平时的教育中,使学生对各专业有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专业前景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选择专业不应局限于目前其在社会上的“冷”“热”程度,虚从长远发展考虑。
  引导学生从自身爱好及职业生涯角度选择专业。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所占比重最大。然而,有许多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并不很清晰,特别是职业倾向还很模糊。此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自身的兴趣、爱好会随着阅历的增长有所变化。因此,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有准确的定位,可以借助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工具,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正确认识专业和相应的职业;同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专业无好坏,只有适合与否”,从而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职业指导工作更加深入的同时,也要从学生思想上为专业分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适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但其作为一种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因此,高校在推行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大类招生制度,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贡人才。
  
  [责任编辑:张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2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