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职业素养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两个具备同等职业能力的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些由细节部分决定的质量差别正是由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高低决定的。文章基于多个角度对其概念及特征进行分析与界定,认为职业素养是对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升,对扩展职业教育实践的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内涵;特征
  作者简介:许亚琼(1984-),女,山东日照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级硕士研究生,上海市贸易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25-0015-04
  
  职业素养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职业素养是在对职业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化、在全面考察一个优秀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基础上提出的,是对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升。两个具备同等职业能力的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些由细节部分决定的质量差别正是由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高低所致。
  
  一、职业素养概念界定
  
  在澄清概念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需要职业素养”,当我们在追问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就已经触及了职业素养的本质。
  (一)为什么需要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直是职业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但是除了职业能力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关键因素,不仅企业非常看重,也是一名合格职业人所应必备的。笔者在对杭州一家企业的访谈中了解到,对于该企业负责人来说,学校培养的车床操作工技能不熟练没有关系,企业可以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但是一定不能故意损坏机器。爱护机器并不是职业能力所涵盖的范围,但却是该企业最看重的人员录用标准。
  其次,我们再设想一下,一名车床维修人员能够圆满完成较为棘手的维修任务,但是却经常不按规定时间上下班,可以说这名员工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能力,但是不守时这一品性却使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锐减。如果出现一位具备同等职业能力但是却守时的求职者,相信企业负责人会选择后者。再比如,一名建筑设计人员在将施工图交付给施工人员之前,对施工图纸进行反复求证,在确信没有任何问题后才将图纸交付,他的严谨使得他所设计的建筑构图在十年间内没有出现过任何人为问题。
  上面列举的三个例子,不故意损坏机器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守时则无法用道德范畴和职业能力来归纳,因为守时并没有达到道德规范的高度,只能算对工作的一种态度;而严谨则直接体现于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与职业能力的运用紧密相关。这三点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但是却都无法用职业能力来衡量和涵盖。
  因此,我们提出职业素养概念,其基本定位是:职业素养是对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升和深化,使职业能力培养中被忽视的因素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职业素养包括什么
  关于职业素养,我们设想的是职业素养一部分与职业能力的运用有关,换句话说,具备相同职业能力的人,在制作同等产品或提供同等服务时,往往存在着差别。这一部分职业素养包括严谨、团队意识、质量意识等等,它们与具体工作任务相联系,是在运用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另一部分职业素养则与具体工作任务无多大联系,但却与更大范围内的日常职业情境密切相关,如守时和爱护机器等。下面我们对两部分职业素养分别进行界定和分析。
  1.与具体工作任务相联系的职业素养
  (1)对职业能力的正确理解是职业素养得以凸显的前提。职业能力的内涵正随着技术的快速变化而处于巨大的变动之中。[1]强调建立职业知识及技能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是职业能力的本质。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对职业能力的不正确理解,将职业能力误读为职业知识和技能叠加的现象依然普遍。
  在这里我们用一个类比进行说明,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看作是用砖建造房屋,每块砖都是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的信息。传统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大脑是一个容器,向他们传授了一些东西后,学生就能够根据任务要求自己把房屋建造起来。现代教学观则认为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是告诉学生建造房屋的方法,知道某个砖头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各个砖头来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这便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职业能力是在运用各个砖头建造不同“类型”“房屋”的过程中获得的,是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将知识及技能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并运用的过程中来提高的,它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
  在教学中,对职业能力的正确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仅仅将职业能力视为职业知识的获得或者是技能训练,我们就不会关注由职业世界的复杂情境性特征带来的对工作个体素质的高要求性,而是仅满足于灌输知识或者是传授技能,那么与工作世界相联系的职业素养将没有立足之地,因为职业世界恰恰是职业素养得以生成及存在的母体。
  还是借用上面的类比,形象一点来说,职业能力建起了房子,职业素养则把房子建造得更美观和牢固。职业素养作为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元能力”,是调控人们运用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也就是说,职业能力决定了能否完成工作,职业素养则直接决定了工作质量。
  (2)对职业素养的心理学解释。为了更好地解释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人的心理特征,我们拟引入心理学中的图式(schema)概念。图式又可理解为我们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是个体在生长成熟的过程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积累而建构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假设我们的心智包括各种图式,就像人的整个机体包括各种身体机构一样。比如,一个第一次拿起一个发热的金属体的儿童,直接体验到一种痛苦的灼热感,就会创造一个把视觉体验(或行动)和导致痛苦合为一个有组织模型的认知结构[2],儿童获得的这个图式能够指导儿童再遇到类似发热物体时能够正确处理。在随后的学习和经验中,儿童会对这一图式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发现可以用火钳取用该金属体,那么取用的方法也将被纳入该图式,最终儿童逐渐形成一个围绕发热金属体的网络化的立体认知结构。
  图式可以有许多形式。例如,它可以是人类面孔或动物种类概念的原型。可以是活动图式,这可以用句子“球员踢球”和“瘾君子戒瘾”之间的不同意义来说明,图式也可以是脚本,反映诸如去饭馆吃饭所发生的事件的先后顺序。[3]对于一名职业人来说,活动图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职业活动是职业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下面我们以餐饮服务中“点单”这一活动图式为例,分析具备职业素养的职业人的认知结构,以期对职业素养有更深入的理解。
  能够完成“点单”这一工作任务的人,其认知结构是围绕“点单”建构的一系列活动内容,如在此种情境中该做什么,接下来又该做什么等等。我们经常有体会的是,去不同的餐厅,同样是“点单”,有的服务员让我们觉得训练有素、心情愉快,有的却让我们满肚怨气。从他们建构的图式来看,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其图式更具丰富性,除了具体的活动步骤和内容外,他们的认知结构中还包括对面部表情的要求、对站姿的要求、什么时候要特别认真倾听、对顾客反应的速度等内容。
  因此,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往往会带给顾客愉悦感及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感。从心理学这一角度来说,他们的认知图式更为丰富、立体,图式是抽象的,这意味着图式为互相联系的观念留有“空位”或“占位符号”。[4]学习者能够不断将新的信息填补至这些空位,甚至是改变原先的结构。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其图式中建构的内容总量要远大于其他人,且体系完备,因而在工作中往往以一些“细节知识”取胜。
  (3)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关系。我们假定,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必定是有职业能力的。没有运用职业能力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没有职业素养得以实现的载体。同时,职业素养通过指导我们在何种情境下如何行动,又成为职业能力得以更好发挥的利器。概念之间融合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不能用传统的二元论观点看待问题,不能非此即彼,职业素养体现的是对职业世界的整体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丧失这种整体观。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它属于社会能力的范畴,是员工必备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常常忽视的内容是,一个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的人不一定就乐于进行团队合作,他可能因为认识的原因,如认为团队合作的活动效率低于个人决策的效率,他也可能因为个性的原因,如更偏向于独立行动。因此不是说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的人就能够在完成某个任务的过程中倾向于和别人进行沟通,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这一点来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彼此融合的。
  2.与日常职业情境相关的职业素养
  除了直接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而实现的职业素养外,还有部分内容可能对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任务的完成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但却是企业特别看重的,如前面所说的爱护机器、守时等等。它们更多的是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内容在个体身上的认同与内化,与更大范围内的日常职业情境相关,如一个爱护机器的员工会在一天的任务完成后主动清扫机器上的碎屑,“一天的任务完成后”这一情境即构成了“清扫机器”这一行为的始动因素。
  (三)职业素养是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略见职业素养的本质。职业素养本质上是人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是通过职场的渲染、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后天养成的,比如严谨性、服从意识等等,它以完成工作任务、完善职业生涯为目的,能够使人们更快、更好地应对职业世界的要求。
  职业素养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具体职业行动得以体现的,因此能力、知识和技能自然成为其发挥时不能缺少的因素。比如我们判定某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素养,就要看他在职业行动中是否体现这一素养要求,而要达到这一素养要求,他首先应该掌握一定的关于职业世界的知识,如完成本次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同事、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相处的知识,对团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等等;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独立做出判断,完成工作任务,处理好与同事等的关系,决定何时及如何进行合作;此外,他还要有认同团队合作的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他参与团队工作发挥团队合作意识这一素养的基本要求。这就像一个健康完整的人需要各个器官的均衡发展和良好的协调,职业素养的发挥也需要对所需求要素的综合运用和调控才能得以完成。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职业能力强的人在职业素养方面却不一定优于能力一般的普通员工,这就像我们之前举过的例子,一名优秀的车床维修工可能在守时方面不如普通员工。同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也不一定就是该领域的专家,但却是一名符合岗位要求的合格员工。这其中的关系正如某些技术学者对技术技能与技术素养关系的阐述,专业化的技术技能并不能保证技术素养[5],即使传统上被认为是技术专家的工程师,对于其工作具有怎样的社会、政治和伦理含义也可能没有接受过训练或者缺乏经验,因而也可能不具备技术素养。[6]换句话说,它们并不是彼此的充分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对个体内涵要求的丰富性使其成为更具发展力的职教概念。图1是对职业素养内涵及它与其他概念关系的说明。
  值得指出的是,当前职业学校多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为正确职业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信条。如“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等,但细想之下,这是非常不现实且浅薄的,毕竟职校学生毕业后初入职场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低薪、且直接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有关。对此种职业的热爱,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到的,我们也不能期望职校学生能够做到。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是导致职业观培养多流于形式和空泛、收不到应有效果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应该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职业的尊重感,使学生把从事的职业当作值得尊重、与个人发展休戚相关的事物来看待。职业素养正是切合这一主题的产物,它得以体现的范围很广,几乎职业世界的任何维度都需要职业素养。可以说在未来的社会中,具备职业能力是我们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而培养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具备职业素养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人,它张扬了人这一要素在职业世界的本体特性和重要性。
  
  二、职业素养特征分析
  
  (一)养成性
  与职业能力相比,职业素养作为与职业世界相联系的个性品质的集合,完全是后天养成的结果,而能力是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稳定、不易改变的特征。[7]如一名音乐家,其能力必定有先天的因素发挥作用,因为不是谁都有能力做音乐家的。
  与职业知识相比,职业素养不能通过简单传授完成,如我们不能期望学生阅读了一条用印刷体书写的信息“认真工作”,就能养成相应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获得是有条件的,是在与职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模仿、反馈以及慎思等多种途径逐渐获得的。
  与职业技能相比,职业技能是练习的结果,它只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就可以获得。虽然职业素养也需要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练习,但其着重点是在不同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完成不同质的工作任务而逐渐积累、内化。它强调对不同情境的针对性,而不是程序化的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
  (二)情境性
  我们经常注意到的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往往非常严谨专注,但是在个人生活中却不一定认真,他可能是对自己的穿着非常随意,外出买东西时丢三落四,更有可能是一个不爱收拾房间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也会将实验室的科学仪器乱堆乱放。这种现象是因为每个人都按自己生活经验的体系(框架)来概括自己所遭遇的情境。总是以某一种态度倾向来对待某一类情境,而情境的分类则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框架。[8]
  职业素养也是如此,虽然它以职业行动的方式表现,但它是由情境始动的,这与技能由任务始动不同,对于技能,需要的时候就那么做,不需要的时候则不那么做。而职业素养则与情境相联系,如在拆卸一些特别复杂的机器时,需要特别注意拆装的顺序和微小零部件的摆放位置,这就需要认真、严谨,对注意力、记忆能力及动作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简单的拆装则不需要特别注意,也就是说,不同的情境所要求的个体行为是不同的。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何种情境需要何种素养,并能够熟练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这一特性也决定了职业素养培养要具体到职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光是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而且是从进入工作场所到离开工作场所的整个过程,同时对每一环节都要作细致的要求。如在餐饮服务业中,不能笼统的说“顾客就是上帝”就行了,而是要具体告诉学生这一信条要体现在什么环节,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否则将不具备指导性。皮亚杰说过: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9]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情境与素养所指向行动的直接联系,那么学生将因为不能组织自己的经验图式而导致培养的失效。
  (三)统整性
  现代学校制度脱离职业活动的具体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学校只能部分还原职业活动的组成要素。理论知识作为客观的、可以进行等量化转移的要素便得到了推崇,虽然后来又强调职业技能等的培养,但是,学校对完整职业人的认识一直是采取原子主义的方式。完整职业人所具备的各要素不再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在职业活动中,而是分崩离析,呈现不均衡发展的态势,职业素养作为与职业情境紧密相连的部分,更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中世纪学徒制中,师傅对学徒的培养必定是从各个方面做整体要求,职业能力和职业人格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反对对职业活动各要素进行人为分离的基础上,同时,也反对对职业素养各要素进行割裂,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在与其他职业活动要素的融合中进行培养。作为行动与个性心理品质的统一,职业素养是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并与职业活动的其他要素紧密相连,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情境,职业素养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
  [2](新加坡)陈允成.教育心理学:实践者―研究者之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
  [3][4][7]R.M.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2,190,28.
  [5][6]Greg Pearson, A. Thomas Young. Technically speaking: Why all Americans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echnology[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2:22.
  [8]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73.
  [9](瑞士)皮亚杰(Piaget,,J.),英海尔德(Inhelder,,B.)同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
  责任编辑 韩云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6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