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4%”的思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这个“4%”专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宣布的:“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中的那个4%。但是,迄今本世纪已过去快十年了,这一政策性目标尚从未达到过。前些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说,到2012年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还有两年多,这个延误了的目标届时能否达到呢?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为何如此难以达到呢?而这只不过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我们却要历三届政府,花一代人的时间去办。即使到2012年达到了4%的目标,而世界各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的平均水平早已超过5%了。更不要说我国这十多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实际支出与4%政策目标间的巨大亏欠了。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14045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10449.63亿元,占比约为3.32%。(注: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近些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高于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算多的,其它年份都在3%上下徘徊,如设计达标的2000年的国家财政投入比仅为2.87%。如果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就应该是12561.8亿元,比实际支出要多2112.17亿元。试想,仅这两千多亿元就能为教育办多少事啊!
  有人质疑:“我们可以保8,为何不能保4%?”(《中国青年报》2010-2-24)这个问题很有些意思,当然,也不能简单地比较。保8就是保经济,保民生。发展经济是硬道理,而关于教育的话题虽多,甚至有时呼声很尖锐,但它毕竟不如吃饭、就业来得重要。尤其对各级官员来说,不如GDP重要。于是,教育往往陷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吊诡境地。在现有的干部考核机制下,只有因为经济发展上不去而被问责的官员,却没听说哪级干部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担责。说到底,发展教育对我们不少官员来讲,是个不算“硬”的任务。
  有些人认为,教育无须太多的财政投入,甚至认为,不仅可以少投入,而且还可以靠教育赚钱。前些年,一度甚嚣尘上的“教育产业化”的鼓吹,足以表明包括一些官员在内的想法。试想,教育能像其它产业那样产生利润了,那还何须财政投入呢?反之,教育应当向国家上缴利税才是。而实际情况如何呢?一方面是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一方面是国家长期对教育的投入不足,矛盾的结果是,教育被老百姓辛酸地称为新时期人民背负的“三座大山”之一。
  为什么世界上多数国家早已达到的“4%”目标,我国却将其从“中跑”弄成了“长跑”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现行财政体制在作梗。我国现行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是:中央财政占15%,地方财政承担85%。可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地方财政承担的支出任务却越来越重。财权上移和事权下移的结果使得地方财政只好依赖地方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可能多一点,而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教育却是个沉重的财政包袱。显然,中央财政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应该有更多的担当。
  也许有人会说,政府要办的事很多,钱不可能都给教育。政府的钱肯定是不会都给教育的,但是,通过努力,肯定是可以多给一点的。数据显示,每年的财政支出中,政府的行政性支出占大头。如2005年行政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6.49%,而当年的文教科学卫生及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22.86%。众所周知,在政府的行政支出中,光所谓的“三公消费(公款用车、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近年来每年约一万亿。也就是说,我国仅需将反腐、节约的工作做得更好一点,给教育的经费就可能或可以多出一大块了。
  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要点中有“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果真如此,我们就能看到“4%”的目标晚了十年却又早了两年实现了。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 夏焕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6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