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素质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而“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虽然也要传授知识、技能,但它更重要的任务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和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感受生命价值的升华,感悟作品中流露出的人文精神,其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值得重视和提倡。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障碍。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变革和竞争,在给人们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未曾有过的心理压力。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常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如在学习、就业或恋爱上遭到失败,人际交往中受挫,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发生矛盾等等。但是现代的大学生一般生活道路较为平坦,社会阅历比较简单,生活经验不足,再加上感情强烈而不稳定,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所以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如不及时诱导,可能会犯错误,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教育大学生怎样正确对待挫折,使他们尽量做到避挫折之弊、化挫折为利,是现代高校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具体而言,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一、以作家生平为例,让学生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
  
  大学生富有理想和抱负,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容易以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感过度肯定自己,对大学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往往估计过高,对可能遇到的挫折则估计较低,对挫折普遍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
  针对这种错误的认知,要让学生从感情和理智上真正认识到一一挫折是一种必然的存在。许多古代文学家坎坷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被誉为“建安之杰”(钟嵘《诗品序》)的曹植,少年时期就抱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操曾几次欲立他为太子,但后来失宠,在曹丕称帝后,受到种种猜忌和迫害,多次被贬爵徙封,非常不得志,最后抑郁而终;李煜曾贵为一国之君,后来却沦为囚徒;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少时生活贫困,54岁以前仕途失意,后来却仕途顺遂。其他如贾谊、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大批文学家也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人生经历说明,挫折恰恰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而且,正是这种人生的挫折与不幸,大大丰富和提高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和规则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尽量避免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陶渊明在《饮酒》中说“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古人早已指出,人生犹如大自然的变化万千:有阳光明媚、和风习习的丽日,也有雨雪纷飞、冷风瑟瑟的寒日;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也有草木凋零、萧索冷落的秋天。同样,人生也常常是顺境和逆境交替,欢乐和痛苦并存,希望完全避免挫折是不切实际的。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情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还会受到认知与评价等理智因素的影响,因而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中挫折难免这个道理和现实,就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缓冲作用。当挫折来临时,他们会把挫折视为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正常现象,心理上已经有所准备,不再是一味地排斥、恐惧和绝望,而是多了几分冷静和理智,可以更好地面对挫折,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从作品内容人手,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排解挫折的能力。其大小受个人的生理条件、意志品质、以往挫折经验以及个人对挫折的知觉判断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锻炼和磨难,往往心理挫折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挫折感,容易沮丧、沉沦甚至轻生。
  针对这一特点,首先要运用榜样教育,让学生从榜样那里学会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榜样教育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为作为榜样的人在学生心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容易引起他们的仿效,而且榜样的思想言行是理论的具体化、形象化,它可以使大学生在富于形象性的范例的感染下,受到深刻的教育。在正确对待挫折方面,司马迁就是一个杰出的榜样,他在遭受宫刑、蒙受奇耻大辱后,并没有选择自尽来结束生命,而是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表现出自己为了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因此,在讲解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时,要着重指出他的这一精神。可以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司马迁的理想是什么?对此应该如何评价?2、司马迁在遭受宫刑、蒙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没有选择自尽?3、司马迁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怎样的榜样?对你有何启发?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们从司马迁身上能够真正体会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道理,认识到一个人在挫折面前不能屈服,更不能轻生,要活得有价值。司马迁正因为要撰写《史记》,才能做到忍辱含垢地生活;也正因为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才能够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项羽也是挫折教育中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物形象。一个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陷入四面楚歌的重重包围,并进而在乌江自刎,项羽的这种经历本身就令人感慨不已。在讲授《项羽本纪》时,围绕“乌江自刎”一节,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项羽为什么会失败?2、你对项羽的自杀有何看法?经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项羽的失败除了政治上的失策、不善用人、残暴等原因外,性格中自负、刚愎自用等缺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他的自杀一方面显示了不愿苟活幸存、为维护尊严而从容就死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不能接受失败的现实,没有反省自己,努力东山再起的弱点。假如项羽能从惨败中找出原因、改正不足,凭着他过人的才力和勇敢,再辅之以谋略,或许真有可能和刘邦再决一雌雄,如杜牧所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但是,项羽选择了自尽,也就消除了一切可能性。
  在学习司马迁、项羽时,还要注意联系现实,让学生讨论一些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例如,现代有些大学生因在就业、学业、恋爱等方面遇到失败而自杀,你觉得,导致他们轻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以前是如何处理挫折的?司马迁、项羽的经历对你有哪些启发?通过思考,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轻易结束它,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是短暂的一瞬;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具备顽强奋争的心态和不怕挫折的精神,要准备着在逆境中再次奋起。就像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所说的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三、从儒、道、佛思想入手,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联系十分密切,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不可逆转的挫折(如天灾人祸),面对这种个人无力 改变的挫折,如何把握好个人的内心世界、内心情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在这种身处困境而个体无力解脱的情况下,可以把道家、佛家的思想作为一剂自我救济的良药。因为道家随其自然、纵躯委命的思想,能使人在遭遇不可逆转的挫折时,减少一些不平、怨恨和绝望;佛家的虚无学说则可以使人养成一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能给予人战胜恶劣处境的勇气。
  在积极取舍各家思想,以达到汲取精华、为我所用的目的方面,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榜样。苏轼一生可谓多灾多难、大起大落,曾经一次入狱,几乎丧生,两次被贬,两次任职地方,是个政治上的失意者。但是,苏轼在逆境中,虽然偶尔也会流露忧惧灰冷的情绪,然而大多数场合则能做到悠然自得、坦然处之。能保持这种心态,与他博采众家、兼融佛老有很大关系。苏轼怀有儒家经世济民、积极人世的精神,一生敢于正视现实,关心国计民生;在生活上,则更多地吸取了佛、老两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因而,苏轼一生仕宦,在任上是尽心尽力,政绩显著,生活中却淡泊名利,保持旷然遗世、游于物外的胸怀,处危难中不惧不馁,而一有机遇又坚持理想、奋斗不已。关于这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苏轼身上得到些启发。
  佛、道二家思想对逆境中的人来说,最大的帮助是能够让他们从哲学上认识和理解挫折,把挫折看成是自然变化中的一个正常现象,让他们看淡功名利禄、是非得失,在面临重大打击时,不至于对现实绝望、精神崩溃,心理上能够承受。当然,人不能一直生活在这种自我安慰、逃避现实的境界中,这只是应对挫折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取得心理安慰、抚平创伤后,还要勇于从挫折中走出来,要以儒家积极人世的精神,投身现实、积极进取。
  除了利用作家、作品和儒、道、佛思想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外,还可以简要介绍一些心理学上对待挫折的具体方法,如转移注意或自我宣泄、积极获得成功的体验等。当然,只学会如何应对挫折还是一种消极被动之举,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降低受挫几率,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态度(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事业的进取心,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对自己的超越的态度)等方面”。因而,在挫折教育中,还要鼓励学生不断自我完善,以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能力。
  总之,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不但能够坦然接受挫折,并且能够在逆境中再次展翅翱翔。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学院中文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5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