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定位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硕果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定位对策研究贾硕果
  摘要:高职院校为社会其他部门提供各类型继续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高职院校在与普通高校或者其他继续教育机构竞争的过程中,还必须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定位,即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管理情境等方面做到与学历教育管理工作的差异化,目的是增效节支,促进继续教育业务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40―03
  
  高职院校为社会其他部门提供各类型继续教育,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国家和地方教育机关、高职院校和企业、事业用户单位等多个相关利益者,要使继续教育的效果能够达到各方满意的预期目标,科学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尽管继续教育管理无非是对继续教育活动中相关的人、事、物和信息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但是真要事无巨细地做到井井有条,也的确是很困难的。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继续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更因为我国现在对继续教育的立法还非常滞后,很多方面表述不明、分工不细、职责不清,造成了在实际的继续教育活动中往往很难操作。因此,高职院校在与普通高校或者其他继续教育机构竞争的过程中,必须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科学定位。
  
  一、管理理念定位
  
  “思想决定行动”,要对继续教育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首当其冲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大致说来,管理的理念已经经历了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等三个阶段,而且心本管理也从最早的个体修炼、团体修炼逐渐过渡到现在的社会修炼。这里的修炼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主动的、反思性的学习。
  在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物本管理和人本管理是过时的管理理念,事实上它们都曾为社会化大生产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正如人无完人一样,对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不能求全责备,为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种管理理念的关注焦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和不可调和的,如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倡的团体学习,其实就是启示人们能够用系统的观点来管理生产过程和处理生活实际问题。因此,第三代的管理理念不是要彻底否定前两代管理理念,而是对前两代管理理念的扬弃和进一步发展。据此,在现阶段继续教育机制逐步健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就可以确定这样的继续教育管理理念,即在团体自觉、个体自觉的基础上,融合三种管理理念,目的就是要注重管理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的时效性,是指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中的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开展管理的职能活动的时间,对管理的效能产生影响的特性,称为管理的时效性。其内涵是管理具有时间效应,即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的时间选择适当是管理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因为,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职员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更新其职业素质,这本身就需要极强的时效性;否则,企业等用户单位就会失去先机,被排挤出市场。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是指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中的管理主体在对继续教育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要囿于某一种管理规范或者管理理论,而是要在开源节流的前提下,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管理的实际效果和成效。这是因为,继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福利,而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和文饰门面。
  可以说,管理定位的一切方面都集中在管理理念或者说管理者的观念定位的层面,而最终则是体现在执行层面。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如果管理者忽视科学的管理理念,那么,他将会是“风过耳不闻,雁过目不睹,落叶不知秋”的玩偶,不能给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带来任何裨益,也不能寄希望于这样的教育管理者能够给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保障。
  
  二、管理目标定位
  
  任何类型教育的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这种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进行,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管理者要在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紧扣继续教育的特点,要与学历教育的管理方式相区别,为继续教育实现课程的新颖性、实效性、实践性、灵活性等提供保障,这就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的目标定位。其中,继续教育课程的新颖性,是指课程需要紧紧追踪用户单位所迫切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等;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是指受训学员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用户单位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生产问题;继续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是指这些课程既要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继续教育课程的灵活性,是指这些课程需要根据生产实际问题灵活设置,体现生产项目和生产行为的完整性,而不是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管理主体定位
  
  管理的主体实际上是“谁来管理”的问题。就目前来说,我国继续教育宏观管理体系还很不完善,对继续教育的行政机构、法规政策、教育团体和投资渠道等规定还很模糊,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表述也不很明确,目前对继续教育的宏观管理主体存在着三种意见:“继续教育应由高等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或者由科技主管部门协调管理,或者科技部门、高教部门、组织部门各自为政。”宏观层次尚且如此,中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就更是无据可依了。尽管可以依照我国现行普通教育的管理模式,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但是,具体谁来统一领导又如何分级管理却是需要深思的问题。此外,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宏观管理层面的主要的法规、政策也仅仅是1995年人事部颁行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依此建立的各地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尚不具备全国性的继续教育完备的法律规定;而在微观层次,高职院校和各用户之间也基本上是依靠商业协议或者商业合同的形式来约束彼此的关系,如经费管理制度、进修考核制度、进修奖惩制度、进修假制度等也只能是高职院校、用户单位自己的规章制度,约束和调节能力非常有限。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不能过分依靠宏观层面的政府管理,而应该依靠最直接的管理主体,即高职院校和企业等用户单位的相关管理层。在这个层面,双方可以分别在自己的部门范围内依据双方的规章制度和合作协议行使管理职权,也可以互派管理代表临时组建管理团队行使管理职权,确保继续教育工作顺利进展,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四、管理客体定位
  
  在此,管理客体回答的是“管理什么”或者“管理谁”的问题,也就是管理的内容或者管理的对象。
  在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活动中,管理的三大要素不外乎人、事、物,而在这个活动中,关于人的问题,主要涉及教师和学员两大类主要人员,其他的人员,如后勤人员,是辅助人员。在继续教育中有关事的管理主要是教育教学管理、商务活动管理、后勤

管理等。继续教育中涉及的物主要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上述后勤管理中涉及的物,另一部分是财务管理中涉及的物,两者需要相互衔接配合。而在这些管理课题中,最重要的两方面就是教师资源定位和教学资源定位。
  
  (一)教师资源定位
  建设和配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继续教育高质量的重要保障。这里主要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组合,二是单个教师素质的提高。由于单个教师很难全程胜任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和整体素质的优化组合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定位问题,“首先是要明确培训者的角色定位”问题。无论是针对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开展继续教育,教师都需要具备技术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者、培训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各类专业人员进一步学习的服务者,培训与研讨活动中学员学习的合作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就要求根据继续教育活动的不同进程和阶段,及时转换不同的角色,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交往提供必要的社会角色准备。
  其次,要针对继续教育真实的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共同体。在此,教师的素质主要指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教学和社会交往能力、学术和研究能力、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甚至生活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而教学共同体是指根据上述教师的能力结构以及课程计划和教学任务做到教师之间的相互匹配和优化组合,强调的是团队集体能力的优势,而不是个人的能力优势,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建设教师共同体的思路也要开阔,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师如果达不到继续教育的要求,也可以从社会聘请教师组建教师团队,这就是要求教师团队做到专兼结合和结构合理,目的就是要以继续教育的任务为驱动,构建一支权威性强、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高质量培训教师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内部教师的培养和从校外聘请、引进可以并行共举,多管齐下,务求能够解决继续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资源定位
  尽管高职院校有很多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大多都是为原来的学历教育服务的。并且,继续教育面对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在继续教育方面的需求毕竟是与新技术、新理念直接相关的,如果因此而涉及各种新型的生产或者实验设备需要购买,高职院校显然是难以承受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设备显然很难提高继续教育效果,本来目的是提高学员实践能力的课程恐怕最后也只能变成“黑板上种水稻”式的尴尬局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降低采购真实设备的成本。现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发展相对来说非常完善和成熟。目前,电子技术、机械加工、化工生产、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核试验、军事战斗等都可以做到高度仿真,为用户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成本和真实操作潜在的风险。二是转变观念,拓展教学资源的范围。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如果将系统的边界扩大,那么,系统外部的问题就变成了系统内部的问题。这就启示我们,如果摒弃传统的社会部门的界限,将社会上任何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看成是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这样问题就变得简单而且代价非常低廉。因此,必须突破职业院校的自有资源范畴,合理地纳入社会上庞大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企业等用户单位的资源要充分利用,这样才能设身处地以真实的工作情境开展继续教育。当然,在市场机制的运作范畴中,社会教育资源需要通过签署协议和支付费用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和为我所用。显然,这种重新规划和配置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手段,无疑大大拓宽了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路。
  
  五、管理情境定位
  
  管理的情境主要就是指管理的环境和条件,如时机等。从系统控制理论上来说可能会更加清晰一些,如果在特定环境中,系统的行为发展可能会偏离目标路径,一般来说,如果控制时机不当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尽管事后能够发现时机不当,但是为时已晚,追悔莫及。恰当的管理时机并不是说必须每次都要在行为发生偏向的那个临界点或者理想的时刻,尤其是对社会系统这样的非线性系统来说,这个临界点或者理想时刻并不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握好,因此,对社会系统行为的控制经常会有滞后性,比如,一项政令发布后并不一定就能马上产生效果,过了若干时间后效果才逐渐显示出来。因此,管理需要有前瞻性,或者说需要前馈控制方式,这就是人们经常说“未雨绸缪”的道理。
  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来说,其教育的对象几乎都是成年人,对其课堂考勤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这是因为并非每一个学员的自觉性都是一样的高,如果大量学员经常旷课缺席,那么,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样就要事先设置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做到事前防范,这是普遍通行的管理方法,也就是前馈控制方式。另外一种情况是,尽管事先也有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系统的行为还是发生了偏向,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矫正偏向行为,这就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的道理,这是一种后馈控制方式。如果在继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规章制度难以有效执行或者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导致在继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生了问题,那就要立即行动,修补规章制度并采取补偿方式,直到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严格说来,再高明的管理者也难以预料到未来发生的一切问题,即使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纠正行动那也是一种后馈控制方式,只不过高素质的和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可能更加敏锐,行动更加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更加短暂一些罢了。可见,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事先制定的管理制度上,尽管这种前馈控制的方式愿望是好的,但是管理的环境绝对不会听从管理制度的规定,它总是在发生变化,因此,后馈控制的管理方式更加凸显管理者的能力,这是体现管理者智慧的天赐良机,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机遇大好,但是若要在突破其他继续教育提供者的围困,并为用户单位和受训学员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服务,必须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做到科学定位,并首先从管理层形成差异化,走“通过差异化创生特色化,通过特色化营造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构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时间为前提、以用户现场为教学基地”的灵活、务实、高效、校企互动的继续教育新模式,主动与企业、事业等用户单位多元协同,通力合作,共襄盛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