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历史第17题测评及教学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理解,考查能力,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3―0022―03
  
  近几年,高考历史加强了能力考查的力度,能够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的试题越来越少。特别是2009年,无论是全国卷还是省级自主命题的试卷,大都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指导思想,情境材料令人耳目一新。这类试题往往直接从某一史学原著中取材,原著作者和书名是中学师生都比较陌生的;材料阅读量虽然不大,但语言与教材不同,学术气息浓厚;考生很容易误解,在复习资料中很难找到类似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7题: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 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 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利
  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 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此题的知识背景在新旧课程中都是重点,但是在新旧教材的表述中都找不到答案。浙江省统一使用人民版必修教材,笔者目前任教一个高三文科班。在完成了必修课有关世界近代史部分的教学内容后,我用该题对学生进行了测试。测量结果显示,该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答对率为39,28%,是所有选项中比例最高的。借鉴台湾地区高考历史命题团队在考后问卷调查的做法,我又对全班56位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题目是:
  1 你是从哪些所学内容或题干所提示的线索来解题的?(例如题目内容与哪些概念相关?看到题目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
  2 你在作答本题时,是哪些叙述或选项内容让你可以做出正确判断或误导了你?
  3 你觉得本题可否由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含教科书及教师补充讲解)加以判断?或者,你觉得考查内容超出了学习范围?
  4 你觉得这道试题简单、或困难、或难易适中?为什么?
  5 你对本题的看法(例如:故设陷阱、过于琐细、无从判断或答题线索明确。)
  答对的学生有如下典型的反馈:
  生1:美国创立联邦政府是为了加强权力的统一,“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可以让我正确作答,这是一个较为容易的题。
  生2: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可以解答该题,材料说明1787年美国政府用来反对群众侵犯,体现了联邦政府是中央集权政府。
  生3:该题的设问角度好像是要问创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原因,我是顺着这个角度来进行选择的。
  生4:1776年革命派反对政府,而1787年联邦派反对的是群众,这可以让我正确作答。
  错选C项的比例最高,几乎占三分之一。16.71%的学生觉得无法判断。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学生错误的思路主要有:
  生1:“联邦派要保持自由,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误导了我,使我直接选择C项;
  生2:革命派与联邦派应该都是北美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基本主张是个人自由平等,因此,我认为联邦派所要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很明显是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生3:我认为革命派和联邦派是前后基本上是同一批人,既然1776年主张保护个人权利,那么1787年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就应该属于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生4:从材料意思来看,我觉得前联邦派与革命派的做法前后矛盾,因此,我认为创立美国联邦政府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产生上述错误的审题原因是:一、对题意理解不准确,二、对设问方向把握不清楚。但根源是对北美独立战争和1787年成立联邦政府,这两个重要史实及其间美国政治的走向缺乏深刻的了解。在答对的学生中也有用简单思维判断的现象,甚至有错误的理解,如,将美国联邦政府理解为“中央集权政府”;认为“联邦派反对的是群众”。该题采用的译文材料使用“群众”这个词汇,也使得深入思考的一部分学生落入陷阱,因为“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无论如何也背离了革命的初衷,与“天赋人权”的基本概念相矛盾。
  研究和使用高考试题的目的是反思教学。就此题研究教材,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I和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有如下内容:
  必修I“1787年美国宪法”中说:“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联邦条例》生效。按照其原则和规定,独立后的美国是一个由13个州结成的松散联邦,即所谓的‘邦联’。……联邦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在国内,由于独立战争并没有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所以各地的反抗斗争也是此起彼伏。……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已经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选修教材4“美国国父华盛顿”中有这样一段话:“七年战争后,英国改变对北美殖民地的政策,先后出台一些税收法令,以加重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因而引起北美人民的不满。1773年发生了波士倾茶事件,英国对北美施加报复,又颁布了一些高压法令,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日益激化。……1781年3月开始生效的《联邦条例》,确定美利坚合众国为一个邦联国家,实际上只是由13个州构成的松散联盟,各州保持相对独立,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内政。1786年,在马萨诸塞发生了退伍军人谢司领导的起义,这次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震动了整个统治集团,他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上述两段都旨在说明: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主要是反抗英国的殖民政策,1787年美国建立联邦政府目的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但试题不是概括教材内容,而是转换了语境。假如题干抛弃材料直接问“1787年美国创立联邦政府的目的是?”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出错。如果教材的表述可以看做是中国历史学家的结论,那么,试题的难度正在于采用了美国历史学家的总结及其语言。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从上述能够正确作答学生的理解中不难看出,他们之中即使头脑清楚的,也还仅仅是从建立联邦政府的角度选择答案。美国历史学家说:1787年的联邦派既要保持自由,又要反对群众暴政。答对的学生都理解吗?未必。因此这道试题给教学启示是两方面的。
  第一,对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联邦政府的产生,此间的史实要描述细致一些,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不仅是教材中的几句结论,还要使学生准确认识联邦政府的权力。
  当华盛顿率领一帮农民,在法国的帮助下赢得独立战争时,北美十三州人民仍然坚持“五月花”时代以来形成的自治传统,几乎一致反对组建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理由是:如果政府的所作所为危及个人权利,那么我们宁愿不要政 府。进而又断定不存在外部威胁,于是,大陆议会选择了解散军队,华盛顿将军解甲归田,仍统帅他的百余黑奴种田为生。事实很快证明,这一举措虽然防止了政府这个“利维坦”①的坐大,但却埋下了使整个社会重返自然状态的危险。
  独立战争之后发生的谢司起义敲响了内部斗争的警钟。这场规模不大的暴动虽然没有危及北美十三州的全局,但却使华盛顿、杰弗逊等人深感震惊。他们开始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作为守夜人的政府,那么每个人都会认为有权利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谋取最大的利益,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失控。
  这一忧虑催生了制宪会议。然而,通向联邦的道路也绝对不是平坦的。谢司起义并没有使所有美国人民感觉到中央政府是必须的,是可亲可爱的。由华盛顿、杰弗逊等人倡导的“弗吉尼亚方案”旨在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中央政府,但却遭遇其他各州的强大阻击。在中央政治与公民自治的斗争中,冗长的制宪会议几度面临崩溃,但最终以与会者的相互妥协而告终:建立一个中央政府,但必须实行权力制衡;用一部宪法赋予联邦政府权力,但必须在宪法通过之后三年内,制定十条修正案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因此,由麦迪逊草拟的美国宪法由两部分组成:宪法主体是政权法案,十条修正案是人权法案。这样的宪法结构足以让人窥见美国制宪过程中各方斗争的激烈程度。另外也告诉我们,允许争论对一个民主体制是极端重要的。
  虽然成立联邦政府的初衷是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但却不是建立中央集权。联邦政府只在军事、外交方面集权。其他方面各州的地方权力很大,包括法律,各州并不一样,千万不能用中国式的中央集权理解其他国家。建立联邦政府的目的也不是反对群众。“群众暴政”的含义涉及对西方民主制的理解,这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要探讨古希腊民主的弊端,把西方民主制的发展从源流到成熟连接起来,使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代议制的产生,理解西方的民主政治。
  近代西方民主制的源头在古希腊,但是,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并不是对古希腊民主制的继承。古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不屈从于权威。但要注意,原始的直接民主也经常导致错误的决定,“陶片放逐法”就驱逐了不该放逐的人。最明显的实例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是名学者,他并没有什么行为危害公众利益;说他煽惑青年,言论自由是西方最推崇的个人权利,无论如何也罪不当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严厉批判“群众暴政”。政府的暴政会侵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样,群众的暴政也会侵犯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和权利。那么,由代议制产生的“精英”掌握公共权力才有可能避免政府的暴政和群众的暴政。真正理解了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看到美国历史学家使用的词汇才不会感到陌生。弗格森那段话说出了建立联邦政府的本质意义。这段话以及此题的知识背景都没有超出高中历史的范围。应该说命题者还是手下留情:选项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利”已经与教科书的表述一致,但与题干材料的含义多少有点儿相悖,假如换成“保证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呢?肯定会有更多的学生发懵。
  研究高考来促进教学,在现在更有意义。高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相关内容的整合、联系和延伸,注重揭示历史间的发展逻辑。专题教学一定要把专题吃透,使学生完整地理解历史。教师给学生拓展的知识一定要有目的,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高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解决高考复习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明确教学目标,勤于阅读,自己理解深刻了才能引导学生。如此,应对高考、提高教学,将高考复习作为提高专业素质的路径,不是很好吗?
  [作者简介]祝旭东,男,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绍兴县鲁迅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任世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5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