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民工职业培训: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与操作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鹏 王秋芳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本就严峻的农民工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农民工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针对现有农民工培训市场的“体弱多病”,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民工;培训
  
  2008年席卷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对于本身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如何解决农民工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义不容辞,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优势,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现有农民工职业培训市场“体弱多病”
  
  (一)运行不规范,缺乏培训主体约束机制
  当前的职业培训机构多为民办性质,其主要办学目的是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其提供的培训项目和培训条件受成本收益约束。由于现有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市场缺乏制度监控,法律保障和主体约束机制,使得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价格时,随意化、最大化,高额的学费使得培训机构的直接定位更多是面向白领和高收入阶层,而当下急需培训的大批农民工被拒之门外。目前培训市场也没有合适的监督和评价机构对培训机构进行引导监督,使得各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社会公信力和吸引力都不够。
  
  (二)专业设置重复,缺乏与市场需求对接
  受职业培训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影响,培训机构在开设培训项目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和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使得培训专业设置重复、覆盖面窄、从易避难,即侧重开设社会热门专业和收入高的项目。培训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努力使自己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注重培训项目的外延性发展即培训项目数量的增加,而不关注培训项目的内涵性提升即培训专业质量的保证,导致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多数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扎堆,职业培训技术含量不高,而真正社会需求量大的项目,因其培训成本高,反而很少开设。
  
  (三)办学资源匮乏,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的培训机构多为民间资本的注入,受经费投入、办学实体实力等因素制约,很多机构办学资源不足。市场中单个培训机构的收益取决于培训的价格及成本,培训机构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可以提高培训收费标准,但因众多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单个培训机构不可能冒险将学费标准定到高于同类其他培训机构,此行为会导致丧失市场。培训学校尽量降低运营成本,即降低场地租赁、设备、广告、管理、教师工资等系列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培训质量,继而影响培训机构自身在客户群中的口碑和同行中的竞争力。
  
  (四)培训内容简化,培训质量堪忧
  培训学校应当具有与培训专业或工种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职业资格培训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对于自编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等应当应经过专家论证,并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好的培训机构,一般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充实实用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材,但部分机构为了降低运行成本,有意简化培训内容,缩短培训时间,有的机构为吸引生源称学生可以随到随学,但是在教师不充足的情况下,这种滚动式“随到随教”不可能使学生接受高质量培训。
  
  二、高职院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优势依托
  
  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对于农民工的培训,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义不容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专业设置市场化
  高职院校根据所获得的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信息、能力需求信息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尤其是办学多年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门类齐全、专业覆盖面广等特点。既包括基础性技能专业如打字、文档制作、办公软件使用、家政服务等,也可提供数控、模具、电焊、汽修、烹调、家电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性技能专业,专业基本涵盖了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等各方面。对于农民工,可以在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需求,有目标的选择培训专业,接受从“入学――培训――就业”的“一站式服务”服务。
  
  (二)教师队伍复合化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于普通高校或一般性职业培训机构来说,具有“专业性+职业性、知识性+技能性、理论性+实践性”“文师+武师”的复合型特点,师资队伍可以满足社会职业的各个层面的需求。随着高职院校近年来“双师型”“双师素质”师资建设,使原先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大大提高。“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师资的主流,他们即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具有生产一线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复合型的教师成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关键因素。
  
  (三)课程体系完整化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其课程体系基本建设完成。很多专业已经形成了自己完备的课程体系,其中既包括理论课程体系,也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相比其他社会培训机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系统化、完整化、科学化的特点。注重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精简设置。很多高职院校按照模块化思路设计课程,即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优良职业品格的养成,也关注学生实践技能、应用水平的提高,这样的课程体系与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目标相一致。
  
  (四)实训教学规范化
  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与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大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力度。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基本形成了“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即校内有实验室、实训室、模拟操作平台等,校外与当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这样的优势资源,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必然发挥积极作用。
  
  (五)就业服务信息化
  高职院校有着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除了可以向学员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规划外,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订单式培养”等途径,将培训合格学员直接推荐给合作单位,促进其就业。高职院校可根据金融危机下市场对农民工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培训模块,使他们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及技能,提高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使农民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人职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相应证书,直接进入就业岗位。
  
  三、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操作策略

  如上文所述,高职院校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具有其他教育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优势具备只是培训的条件,要想真正取得培训实效,让农民工“培有所值”,高职院校必须在对外宣传、开设专业、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才能更好地将培训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培训入口
  虽然,农民工本身有着职业培训的强烈愿望,但受自己信息渠道、文化基础、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社会职业培训市场的良莠不齐,使得他们在培训机构的选择上显得茫然与无助,政府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宣传和指导力度。高职院校要在招生渠道和方式上推陈出新,积极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首先,高职院校要通过视听媒体、广告传单等方式,让需要培训的农民工及时了解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了解求学资讯;其次,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到农村和民工聚集地开展集中宣传,举办各种职业培训免费讲座,让农民工感受培训的魅力;第三,高职院校要说服企业领导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与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合同,为企业提供优质培训。
  
  (二)调整培训内容,强调市场对接
  针对农民工倾向即学即用、强调实用性知识学习的培训取向,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准确收集经济市场的用工需求,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和培训内容,按照市场需求办学,增强专业的市场适应性。根据自身办学状况,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挖掘专业市场,注重学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高职院校在培训内容上要“素能结合”,既要注重农民工实用技能的掌握,也要兼顾综合素养的养成。受农民工培训时间、培训需求的限制,培训l内容尽量做到“精、易、实”即培训内容要精炼,大部分农民工集中培训时间短,所以要将原有的系统内容压缩、精简;农民工自身知识积累不足,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培训内容尽量要深入浅出,让农民工以接受;培训内容最终要落脚在农民工就业能力上,注重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优化培训模式,增强就业能力
  针对农民工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该首先了解农民工个人的详细资料,如年龄、文化程度、已有技能水平和就业意向等,就业培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进行分类指导、分层培训,将短期集中培训与长期个别指导相结合,将引导性培训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将共性培训与个性指导相结合,并突出个性培训。所谓共性培训就是针对所有培训农民工开设的就业能力指导,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需求预测,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等方面;个性培训是针对农民工个体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开设的专门指导,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形成长期的互动关系。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顺应学习特点
  高职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面对培训主体的特殊性,其学习特点和文化基础与在校高职学生有很大差异,将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教学效果很有限。农民工群体具有以下学习特点:①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目的明确。②个体差异较大,学习需求多样。③学习内容实用,倾向即学即用。④文化素质较低,容易产生挫折感。高职院校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顺应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将知识教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地实践相结合,做到讲授的通俗易懂、演示的形象生动、指导的耐心细致。
  
  (五)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双利双赢
  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在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用广泛,但是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受相关法律保障的缺位、企业自身的认识局限和后期顾虑等因素制约,这种模式还没有得到推广。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相互承担彼此的职工培训与学生、实习,实现双利双赢。用人单位应该更新传统的用人观念,积极参与到农民工培训工作中来,关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应围绕市场需求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由企业提供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用工人数和岗位要求,学校根据这些标准开展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企业直接为农民工提供工作岗位。企业也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邀请专业人士为其制定员工培训方案,为员工开展职业讲座等。同时,企业将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培训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
  结语:虽然高职院校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优势明显,但要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使农民工职业培训真正落在实处,体现实效,单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还是显得单薄和无助,校外支持系统必不可少。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舆论引导,激发农民工的参与热情;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多元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经费投入,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民工培训的优惠政策;健全和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建设,保证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权利和时间;建立农民工就业和培训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等。社会多元支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必要外部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玉兰.关于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教育与培训的长效机制的探讨[J].科学教育论坛,2005(2):154.
  [2]李亚芹.解读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市场供给[J].职教论坛,2009(16):35―38.
  [3]王小兰.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探析[J].理论学刊,2009(10):77-79.
  [4]刘奉越.基于返乡农民工学习特点的创业培训论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8):85―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