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农民素质内涵与结构特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旋新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于培育一代新型农民,关键是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基于这一战略思考,把握新农民概念,探索其素质内涵与结构特征,无疑对深化新农民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大有裨益。
  关键词:新农民素质;内涵;结构特征
  
  一、新农民特征与传统农民比较
  
  (一)新农民本质特征探究
  新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而言的,就其研究来看,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一个统一为学术界公认的表述方式。从历史角度看,早在《汉书》中记载,农民即“播植耕稼者”。《辞海》中的定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可见,在我国农民是集身份性与职业性于一体的概念,是在农村中与土地保持密切关系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群体。但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尤其是经济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与时俱进,不断发生渐变。远的不说,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我国农民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他们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生产方式、行为模式到生活环境等都发生了历史性的蜕变和革新,展示出新型农民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内涵品质。今天的新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掌握必要的农业科技知识,有较强的现代科技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是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者,是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者,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与传统农民比较
  1 思想观念不同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民是落后小农经济文化的产物。受居住环境、生产方式、交通条件和传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制约影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人格心理与精神世界。人格上正直、诚实、善良、勤劳与依附、顺从、保守、自私、盲从交织并存。思想上重皇权等级轻民主平等,重平均轻竞争,重人情轻规范,重个人轻集体。这些严重束缚了他们心灵与思想的解放;而新型农民生活在一个高度开放、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所见所闻所感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风云变幻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情势,扬弃长期以来束缚影响自身发展的陈规陋习和历史重负,与时俱进,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逐步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时代意识、改革创新意识、竞争发展的市场经济意识、现代的管理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主体意识等,开始学会从大局长远开放的社会视角重新打量思考足下土地与人生(现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显示出新的思想境界与新的精神风貌。
  2 文化素质差距
  文化素质主要指人文与科技素质。由于历史的原因,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薄弱,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文化素质长期处在水平线下,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而且恶性循环,改善迟滞,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和障碍;现代农业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信息为媒体,是集约型和知识型农业。知识成为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新农民不能再是没有文化的“大老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科技文化素质。能够迅速地领悟国家政策、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国际行情以及发展动态、掌握农业科技及技能,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如果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不懂得科学技术,不能科学管理,不会市场经营,就不是合格的农业劳动者。
  3 职业技能差别
  农民职业技能和劳动能力是一定时期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反映,并成为制约影响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文化相对贫困,农民科技水平较低,掌握农业适用技能能力薄弱,相当多的农民只有传统农耕的实际经验和技能,少部分农民所掌握的科技技能也仅仅是一些常规或单一的技术,严重制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在传统农业向现代集约型、知识型农业转变进程中,单靠经验和勤劳实现致富梦想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实施“科教兴农”发展战略,用先进科技知识武装新型农民,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掌握生产和经营管理技能,成为新时代新农民。
  4 生态文明差异
  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民在精神和物质生态文明条件上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表现在心理上封建意识和小农思想影响较深重,法律意识薄弱,社会意识淡薄;健康方面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生活习惯不良,身体素质较脆弱;环境上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不便,总体人居环境与条件较差;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时代赋予了他们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及和谐发展的环保意识,他们赖以生产生存的家园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迁,呈现出现代文明和谐健康的新气象。
  
  二、新农民素质内涵与结构特征探析
  
  (一)新农民素质内涵构建
  1 文化素质
  新农民文化素质在这里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指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掌握的各种文化知识以及所达到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主要包括基础人文类知识,如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艺、语言等。同时要求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提高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实践、学会发展和交际等能力,从而有效增强职业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在传统农民向新农民转型的进程中,知识的重要性已是不争之事实。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绝大多数仅有小学或初中以下水平,显然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要求。提高文化素质水平,培养有文化的新农民,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 科技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新农民素质的关键,是掌握科技知识的数量、质量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反映。具体包括科技类知识,如现代农业科学、生产技术知识等。在当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背景下,作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新农村的最活跃并具有决定性力量的新农民,还须培养运用现代信息、生物等相关技术能力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由单一的种养技术向农工商综合技能的方向发展,这是新型农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性内涵。
  3 经营管理素质
  这里具体是指新农民参与市场和经营管理农业的意识、技能和水平。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已融入市场并走向世界。作为农村新生产力代表的新农民,要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必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不仅会生产,而且懂经营管理。“市场是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新农民应具有开放的市场意识与参与能力,具备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以及对人、财、物、土地等资源的经营管理素质,成为懂市场、会经

营的新型农民,做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者、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者。
  4 思想道德素质
  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指新农民应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文明礼仪与风俗习惯等,是素质构架中形而上的精神支柱,是高尚品质与人格的体现,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目标,就要求新农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使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乡风民俗、道德修养、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等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匹配,成为讲诚信、有道德、遵纪守法、顾全大局、团结友爱、热爱集体和移风易俗的一代新农民,从而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5 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素质构架的物质基础。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艰巨而繁重的系统工程。改造自然,战胜困难,应对挑战,需要强健的体魄与健康心理素质作条件。新农民应具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谐友好的情怀和良好的健康体魄,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二)新农民素质结构特征探析
  1 主体与客体互动性
  新农民素质主体与社会客体各因素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友好互动、和谐发展的统一体。首先,从外部客观环境条件来看,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其要素为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方式科技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客观上为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与发展条件;其次,从内在主观环境条件来看,加强新农民素质内涵建设,不断优化结构体系不仅为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驱动,最根本的还是自身内在发展需求所致。因为新农村建设是身临其境并为此奋斗的农民这个社会群体的内在强烈诉求,它决定着农民自身命运的升沉和利益得失。因此,必须把提高新农民素质,促进和谐发展,升华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让新农民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不竭动力。
  2 多维与层级整合性
  纵向层次性与横向多维性的有机整合,融会贯通,形成一体,是素质结构的重要特征。首先,从横向纬度来看,新农民素质是一个由多元因素集成的综合体,具有空间广泛性与内容多样性。不仅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态等领域,而且包括公民的身心、道德、价值和文化素质,还应具备强健的体魄、坚忍的意志、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和谐的人际及生态关系等。其中,思想政治道德文明是核心,科技文化知识是基础,职业技术技能是关键,健康身心体魄是条件。关键是要树立素质、全人、终身教育观,坚持“多教”并举,统筹协调,巩固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完善继续教育,“再造中国农民。”其次,从纵向结构形态来看,新农民素质又可分为物质(智能)和精神两个层级:物质(智能)层面,即新农民的人文科技知识、职业能力和身心体魄。这是整个素质构建的基础平台,是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必需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是安身立命之本;精神层面,即全部的思想政治道德文明素质,包括价值观念、人生观、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和法纪观念等。同物质(智能)相比,它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人文色彩、意识形态特征和乡土风情,是精神与心灵的所在。由脱贫而逐步走向致富的新农民已不再是传统的“工具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心灵美、人格新、情操高、关系和,已成为新农民素质构建与成长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内容。
  3 传统与现代融通性
  传统与现代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农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古代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所谓传统,是指在传统农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民文化、心理、劳动和身体素质,带有特定的历史印记。就其内容而言,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因时事的变迁发展逐步走向消退或将被历史淘汰的一面,所谓现代,是指在现代科技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现代农民新素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适应知识经济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以及顺应网络化社会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等。在历史辩证法视野下,传统与现代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是一个彼此交替交融演化发展的过程。首先,从二者区别来看,彼此拥有不同的价值纬度与结构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历史断代性与区别性。传统农民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与发展,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进行改革与重构。但需要指出的是,强调二者区别,并不意味着排斥与否定传统中蕴涵的积极优秀的遗产,相反,则更能增强文化自觉性,促进新农民素质建设;其次,从二者联系来看,彼此又是相互依存、制约和融通发展的。现代新农民素质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农民素质建设,是一个跨越历史、面向未来、构建新质的过程。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现代先进文化为根本,一方面,加强与历史传统的联系,深化强化素质结构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传统文化释放积极因子能量提供载体和条件,为现代新农民素质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源泉,另一方面,推进现代先进文化建设,赋予新农民素质以时代的新蕴涵与新活力。
  4 开放与创新促进性
  首先,强调新农民素质结构的开放性,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应尽快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民素质结构体系。一是在观念上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开放式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形成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二是在体系上突破传统束缚,以开放的战略视野,重新审视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超前做好新农民素质提高和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调整更新充实素质内涵结构,增强体系的前瞻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的准备。其次,强调新农民素质结构的创新性。“人类无穷,创造无已。”新农民素质也寓于这无穷的变易之中,宛如一个永恒地创造的绵延的生命之流。创新是新农民素质的不竭动力。一是要有创新的理念与思维,思考和部署新农民素质培养与提高的对策和措施;二是要有创新的举措与办法,不断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走出一条富有农村教育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