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到灯塔去》叙事的主观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为现代派小说家,伍尔夫在小说中摒弃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常规,不再着重摹写外部世界的现实,而转向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从而凸现出她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主观真实。
  关键词:主观性 视角转换 《到灯塔去》
  
  20世纪初,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经历着巨大的转变。文学方面,现代主义迅速崛起,形成一股反现实主义的文学浪潮。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发表于1927年,是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现代主义小说,此部小说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及写作技巧,是研究伍尔夫小说艺术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一、主观真实
  
  在小说创作中,伍尔夫倡导主观真实论,她摒弃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常规,不再着重摹写外部世界的现实,而转向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伍尔夫认为,客观世界的人和事远远不是全部的真实,人们内心深处的各种印象与回忆是比客观世界更本质的真实。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指出:“真实就是把一天的日子剥去外皮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往昔的岁月和我们的爱憎所留下的东西。”①(p169)可以说,伍尔夫眼中的真实其实是一种主观的真实。
  《到灯塔去》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一贯倡导的主观真实论。在作品中,伍尔夫大量运用间接方式的内心独白,作者不再从自身立场叙述,而是通过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其内容是人物的观念与感觉,而非作者自己的想法。小说中,拉姆齐夫人听到丈夫和塔斯莱的谈话声突然中断,心境陡然变化,原先的宽慰心情在瞬间被“一阵恐惧的冲动”②(p16)所代替。海浪声也从“有规律的,镇定的节拍”②(p16)变得“象雷声一般在她的耳际轰鸣”。 ②(p16)伍尔夫就是这样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印象、回忆和幻想等,让读者能够清晰把握人物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从而体现她所追求的真实。
  同时,伍尔夫为读者提供新颖清晰的视野,让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不再置身事外,而是随着作品人物的意识流动,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情绪与主观体验,从而进一步透视到人物性格。小说中,塔斯莱陪拉姆齐夫人进城,出发时他还充满自卑感,但渐渐地恢复了自信,“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②(p14)归来时已经“第一次感到无比的骄傲”。②(p14)伍尔夫通过描写塔斯莱主观感受的变化,既充分揭示了塔斯莱的自卑情结,也间接描绘了拉姆齐夫人的性格。
  为了进一步体现叙事的主观性,伍尔夫在进行外部行动描写时,同时进行间接内心独白,从而将读者的注意力转至人物的心理活动上,让读者觉得始终处于人物的主观意识活动之中。如,“她站在那儿,握着詹姆斯的手,觉得这些问题好象永远也解决不了。”②(p9)又如,“凯姆又把她的手指浸在波涛中,她想,原来他们居住的这座岛屿就是这般模样。”②(p200)
  《到灯塔去》自始至终是以一种主观的、内省的角度来表达的,小说整体上是由一系列感觉、印象、思绪、回忆等心理活动构成的氛围,情节已经被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贯穿作品始终的是瞬间的心理印象以及往昔岁月飘忽着的回忆。这一艺术效果的产生,是同伍尔夫采用叙事的主观性紧密相连的。
  
  二、多视角叙事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频繁转换叙述视角以凸显叙事的主观性。叙述视角,简单地说,是指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19世纪的传统小说,往往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在超越作品人物的同时,却又能深入到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叙述者的采用,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让小说常带有主观说教和人为创作的痕迹。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全知全能型叙述者,大量运用限知视角,叙述人称上虽依然使用第三人称,但是,“传统上属于间接叙述部分的‘她’,在伍尔夫笔下,似乎有介于第一与第三人称中点的含义。”③(p185)这一独特的叙述技巧的运用,使得叙述者仿佛隐身于作品人物之中,借人物的主观意识与感觉去感受周围世界。同时,为了扩大叙事范围,叙述视角不断地变换,不同的角度互相补充,取得一种全面的效果。小说中常常多位人物的意识交错出现,在视角的转换中,不同人物的意识与感受叠加整合,以凸现绵绵不绝的意识流。
  ……他喜欢她,他倾慕她,他还记得那个在下水道里干活的工人如何抬起头来盯着她瞧;但是,他觉得有必要坚持他自己的意见。
  尽管他的眼睛长得不错,莉丽・布里斯库想到,但是,瞧瞧他的鼻子,再看看他的手……②(p90)
  上面的例子中,前一段是塔斯莱的视角,后一段是莉丽的视角。在没有外面场景介入的情况下,塔斯莱的心理活动直接让位于莉丽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人物在同一时刻的不同意识活动,显现叙事的主观性。
  有时甚至在同一段落中,视角也不断转换:
  ……他细细地品尝了一番。
  它美味可口、酥嫩无比,烹调得十全十美。
  她怎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搞出这样的佳肴?他问她。
  她是位了不起的女人。
  他对她的全部爱慕敬仰之情,重新恢复了。……②(p105)
  本段落中,第一句是拉姆齐夫人的视角,她在观察班克斯先生,期待着他对食物做出评价。第二句换成班克斯先生的视角,表现了他对食物的评价。第三句是班克斯先生对拉姆齐夫人的发问。第四句是以自由间接话语的形式来展现班克斯先生的意识。第五句又一次转换,回到拉姆齐夫人的视角,揭示了拉姆齐夫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小说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伍尔夫将叙述视角不断转换,把各个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描摹的淋漓尽致。正如德国著名学者奥尔巴赫所说:“伍尔夫的写作技巧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意识的表现,而是很多人的意识的表现,并且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地转换着。”④(p536)
  叙述视角的频繁转换,既强调了直接的目睹性和感知性,又扩大了叙事范围,从而使整部作品的叙事更加自由与舒展。
  
  三、结束语
  
  戴维・戴希斯(David Daiches)在评论伍尔夫的文学地位时说:“伍尔夫发展了一种小说类型,在这种小说中,对于各种生活经验的敏锐的个人反应,能够用一种在理智上令人兴奋而在美学上又令人满意的方式,具体化、模式化地表现出来。”⑤(p54)的确,伍尔夫在小说创作中没有简单地沿用前人的叙事手法,而是汲取精华,积极创新,发展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小说艺术。伍尔夫借助作品中不同人物主观的、内省的视角叙述人物的主观感受与感觉,同时将叙述视角不断地变换,各种角度互相补充,从而将不同人物的意识与感受重新整合,最终完美地体现了她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主观真实。
  
  注释:
  ①弗吉尼亚・伍尔夫. 翟世镜译. 一间自己的房间[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②弗吉尼亚・伍尔夫. 翟世镜译. 到灯塔去[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③梅・弗里德曼. 申丽平译. 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④Erich Auerbach. Willard R. Trask trans. Mimesis: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3.
  ⑤David Daiches. Virginia Woolf[M].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1942.
  
  (陈 健,江苏省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1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