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述山东派筝乐的文化源流与地域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文化源流
  
  山东派古筝是全国九大传统筝派之一,以鲁西南传统筝乐为代表。所谓山东派筝乐,主要指流传在有着“书山戏海,筝琴之乡”之誉的鲁西南一带的传统筝乐。2006年由菏泽市申报的“山东古筝乐”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鲁西南古筝历史悠久,三国时期的曹操对郓城和鄄城的古筝音乐印象极佳,称赞“郓鄄筝琴之乡也”。公元220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侯,他在鄄城旧城土山亭堂前,面对茫茫濮水写出了“抚弦弹鸣筝,慷慨有余音”的诗句。
  明清时期,郓城筝乐繁盛,黎同庄至今还保存有一架明万历时的16弦筝;据《郓城县志・文艺篇》记载,万历年间,樊侍郎之孙樊陵善弹筝,由他编创的乐曲受到郓城人民的喜爱。清康熙时期,郓城艺人赴曲阜祭孔,曾用筝、琵琶等四种乐器合奏了根据古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此外,《水浒传》、《金瓶梅》等明清小说对鲁西南一带的弹筝场景也有多处描写,如《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描写了鲁西南梁山泊中的筝箫伴唱:“马麟品萧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曲”。
  鲁西南有俗话,“霍家小女家家琴,杨氏诸姨部部筝”,反映了这个地区筝乐的盛况。众所周知,在今天的菏泽地区,筝乐的群众基础甚为广泛,许多民间艺人都从事着以古筝为主奏或伴奏的音乐表演。
  鲁西南古筝音乐的传承方式,在民间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学生必须将曲谱烂熟于心,指法按部就班,要与老师的演奏丝毫不差,这得通过刻苦训练才能够达到。据韩庭贵等鲁筝大师说,习筝者一天至少要弹上六七个小时,多在傍晚闲暇时开始,一直弹到夜深。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流派的特色,使其得到巩固。学生一般到了基础扎实、得心应手的阶段,就可以即兴编创乐曲了,由于各有特点,所以同是弹筝人,演奏的筝曲却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据清《郓城县志》载,最早的鲁筝传人是明初郓籍人士李子慎等人,他们擅长抓筝弹琴,编创了许多曲目,历年创演,形成后世的山东派筝乐代表曲目。
  另一种说法是:鲁西南菏泽地区近代弹筝的祖师是一位道人,此人在乾隆年间曾任过宫廷乐师,他将筝艺传给了河北石家庄一位自称“北王楼”的人――王乐涌,王乐涌又将筝艺传给了他的外甥黎邦荣。黎邦荣是清末文人,居住在郓、鄄两县之交的黎同庄,他把筝艺传向黎连俊、张念胜、张为台、张为昭、黄怀德,这几位弟子后来又将技艺传给赵玉斋、高自成等人,培养出数位山东筝乐大师。
  
  二、音乐的地域特色
  
  历音是鲁筝最富特色之处,常常具有华彩的效果。从山东筝八板曲特有的大板花字工尺谱中可以看出,山东派特别重视花音――谱中的花字就是指历音,明显地占了一个正式谱字的空间,所以它已成为旋律主体的一部分。山东筝花音多下行,占据重拍位置,起着衔接乐句、烘托气氛的作用。
  鲁筝乐曲在旋律上大跳音程使用较多,且多为纯四度上下跳进,这种大跳常常成对出现在均分的节奏型中,如四平、八平,呈阶进式,避免给人以突兀感,具有太极武术般稳健的律动。句式上比较碎,缺乏悠长的拖腔,叙述性强,这也是北方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
  山东派筝曲的节奏有两种规律,一是以前头带附点的均分节奏为多,一是后十六型的节奏音型常见,其节奏后部还常用山东派特有的大指震音演奏密集的同音短片段,使旋律更加清晰,让人印象深刻。这两种节奏形态经常在乐曲一开头就使用,尤其在较快速的乐曲中,非常吸引人的耳目,让人精神振作,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艺术效果。
  在音调上,山东派筝乐韵律的方言特点特别强。通过筝乐,似乎能让人亲耳聆听到鲁西南人民的说话谈天,充分反映了这个地方人民的性格与气质:刚劲质朴、热情大方,这体现在其对偏音的使用上。与陕西、河南、客家、潮州等派不同,山东派的偏音不具有调性意义,仅仅作为音腔装饰,多和上滑音、下滑音、按音等演奏技法相结合。演奏山东派筝曲时,Fa、Si作为调内偏音时,常和一种特殊的滑音搭配,如调内Fa的演奏,左手先把弦按至近于Sol的位置,待右手拨弦后,左手迅速做一个下滑音和上滑音连用的动作,使原来按到的近Sol音先变为微升Fa音,然后再回到比近Sol音偏低的位置。Si音则按到近Do,依次类推,不过中间要过渡到微降Si音。这一系列产生偏音的动作和音高变化在一瞬间完成,极具方言的“侉”韵。而当Fa、Si与按音搭配时,两个原来的偏音功能完全转变了。按音在此其实是一种快速上滑音,上滑的动作几乎和右手拨弦同步,只是无论动作或音调都像极了按音。这种按弦位置比较深,使Fa近于Sol,Si近于Do,这时偏音实际已不复存在,乐曲要的是微降的Sol和Do。之所以用此方法求得,是因为要在中正的五声宫调中造一些变化,添一些俗韵,加一些惊喜。
  
  注:本文为菏泽学院2008年度博士基金课题“山东筝乐地域风格的文化探源”成果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1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