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代文学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如何让古典文学这一脉温馨的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并服务于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准确定位。它与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一样,只是培养现代人才,提高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工具。二、提高兴趣:主要有“情趣教学”、“以今求古”两大途径。三、德育、智育、美育、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古代文学 兴趣 德育 智育 美育
  
  古代文学,中国传统社会一座美丽的精神花园,它曾滋养过多少英雄才俊?然而,“五四”运动一声惊雷,她的美丽遭遇了破天荒的漠视。时至当代,在数字化经济化浪潮的冲击下,古典文学被更大规模地瓦解。可是,人们也非常清楚地明白:谁都无法完全割断历史,谁也无法彻底拒绝这座花园的魅力,尽管她的辉煌已不再,可人们还是在日渐漠视的过程中时常温情回首,总能于中发现一些意义与价值。
  这是让每一位从事古典文学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倍感尴尬又倍觉沉重的事情:如何正确发挥古代文学的价值,让古典文学这一脉温馨的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的同时也服务于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笔者以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或将有所裨益。
  
  一、 准确定位
  
  古代文学再也不能如以前一样辉煌,这是不争的事实。所有的读书人日日窗下钻研古籍经典,沉吟于章句,执迷于诗篇,这种现象必然一去不返。所有的古代文学教育者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事实:在多元化的现代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唯一的,现代学生也绝不能日日只知摇头晃脑吟诗作对,他们必须具备多种知识素养多种生活技能,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符合规律地发展。所以,从事古代文学教学,首先要做到一件事情就是:如何为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正确定位?实际上,不管它积淀了多么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都只是培养现代人才,提高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它与英语、计算机等等学科并无二致。当然,计算机等学科属于直接效益工具,而古代文学的可贵恰恰不在于眼前利益。毕竟,塑造人类灵魂、传承民族精神非一朝一夕之功。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的核心任务就是:如何适当运用这个工具,将之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外化为其才能。为此,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要求过低。过高,恐怕导致大量学生连最低目标都无法实现;过低,作为工具的价值就无法体现。所以,我们不可能要求中文系所有的大学生都在古籍中皓首穷经,这个目标只能交由研究生去实现。西方式的文学史教学替代了盛行几千年的经学模式,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对于中文系本科生,我们只能划定一个底线目标,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才能,一层层往上追加。这个底线就是: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各朝各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各种重要文体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的变化发展轨迹;理解各种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集团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原因,研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对一般作品进行鉴赏与批评。面对这一底线,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学生提出太高的要求,但是,底线也并非一蹴可就,它还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方能达到。然而,在市场经济盛行的现代社会,还有多少人愿意进行这样的努力?于是,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就将面临第二个问题:兴趣。
  
  二、 提高兴趣
  
  当古典越行越远之后,古代文学几乎成了悬置于社会生活之外的无用之文学。实用主义冲击下,如何让学生对无用的古代文学产生兴趣?
  途径或许有二,一即“情趣教学”:用“情”与“趣”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活跃课堂的同时活跃学生的思想,给旧的教学体系、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带来崭新的内容与突破。于丹在百家讲坛化深为浅、化雅为俗,借助一系列通俗小故事解读经典,用人生感悟的方式激发大众求知兴趣的成功经验很值得高校讲坛借鉴。二即“以今求古”,打通古今界限,由古典走向今典。古代文学并没有变成老古董远离我们,而是化作各种元素走进了现代文明生活当中。例如我们常用的成语、歇后语都可以看到古典对现代的影响,尤其是现在风靡校园的琼瑶热、金庸热,其中古典文学的魅力不可小觑,就连我们每天哼哼上口的流行歌曲都流传着古典文学的血脉。大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个成语或者一句流行歌词的契机适当加以引导,相信定能收效不小。
  
  三、 德育、智育、美育、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
  
  毋庸置疑,古代文学应该以“传道、授业、解惑”为首要原则,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古代文学的德育、智育功能呢?这就必须与美育相结合,审美是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更是古代文学教学“打破隔膜、沟通古今”的一条重要途径。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之密切,正如席勒所说:“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而美育与智育的关系更不容忽视,因为智育的知识传授功能和能力培养功能必须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外化才能实现,审美教育则是这种转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例如我们讲解《离骚》,可以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体验大量香草美人的意象,解读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形象,从而穿越时空与屈原进行情感交流,理解他“忧国、忧君、忧民”的赤子之心,了解他非凡的治国才能,最后可以顺理成章地训练他们的分析能力:让他们思考屈原为什么最终会以悲剧结局?除了楚王的亲小人远贤臣之外,还有哪些更本质更深刻的原因?再如,讲解《史记》,可以引导学生用悲剧精神来看待叱咤风云的战场英雄项羽最终的悲剧结局,引导学生思考项羽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导致了失败。可启发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比较刘邦与项羽的性格,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这样一章下来,通过美育,德育与智育的目标都得以有效运行。
  但是,仅仅只是德育、智育、美育的结合,还不能保证完整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当代大学生心理脆弱、焦虑、自卑、恐慌、浮躁、厌世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在大学校园普遍蔓延,对这个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很可能我们辛苦培养出来的才德兼备的学生因心理压力而自我毁灭。当然,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努力。但课堂上适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人格教育也是一个有效途径,更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所在。谈项羽,我们就可以指出项羽的一些人格缺陷,同时警示学生:急躁、暴戾、轻信等等个性都容易造成功亏一篑的后果,有时甚至有丧命的危险。谈贾谊的《过秦论》,可以指出年轻的贾谊本有济世之才,但年轻气盛加生性脆弱,终不能顶住各方压力而英年早逝。谈苏轼,不仅其文学成就值得景仰,其能屈能伸、荣辱不惊、乐观旷达的人格个性更值得后世学习。这样正反两方面例子反复强调,或许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有所加强。另外,面对喧嚣的繁华世界,学生们很难保持稳定沉着的心态。古典文学当中的静谧、空灵的美以及庄子倡导的“心斋、坐忘”境界,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正如炎热暑季的一剂清凉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所创造的空明静秀之美就是典型。细心体会,或许能让躁动漂浮的心安静下来而获得更大的精神愉悦。
  总之,古典文学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不断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1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