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模因论与外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言模因和模因论是语用学领域日渐兴起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随着对模因论的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模因对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本文对模因论及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等做了简要概述,分析了语言模因在外语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强调某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模因论的启发下很可能会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模因 语言复制与传播 外语教学
  
  一、模因与模因论
  
  1976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其畅销著作《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的最后一章首次提出了文化传递的单位――模因(meme)这一概念。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探讨基因如何通过自我复制以及相互竞争促进了生物进化;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构想了存在于人类社会文化传递中的复制因子――模因。Meme一词在国内有多种译法,何自然教授将其译为“模因”。模因(meme)是按基因(gene) 一词仿造而来。Meme 源自于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
  模因论认为,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有关模因的定义也很多,Dawkins曾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的头脑传入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之中。这个过程,就其广义而言,可以被称为模仿。《牛津英语词典》对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这两个定义均概括了这样一点:即模因是复制的文化信息,它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递。“在模因论中,模因往往被描述为‘病毒’,它可以感染其他人的大脑或者传染到其他人的大脑中,而一个人一旦被这种‘病毒’所感染,‘病毒’就会寄生在其头脑中,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个人又会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或者下一代。这种病毒会改变被传染者的行为,同时也会引起他们着力去宣扬这种行为模式。”(何自然,2005)譬如,当某些事物开始流行时,像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造发明、前卫时尚等等,只要有人带头,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造成一种“人云亦云,纷纷效仿”的模因现象。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及其随之而来的许多类似的表达方式,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当此片上映之后,“满城尽贴小广告”这样的一些用法很快就出现在新闻当中,一时间,若不带“满城”二字,似乎就无法表达“众多”之意。
  模因相当于思维病毒,这是因为它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不断变化着自身形态,但又始终保持着其固有的模式。每当人们看到一种现象出现并得到传播时,便可以感受到那就是由于模因的作用所致。
  
  二、语言模因的复制及传播规律
  
  语言是模因的一个重要载体,模因本身常常靠语言来自我复制和传播。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更进一步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从整体来说,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1.教育和知识传授使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
  Dawkins 曾经说过,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后来他又进一步表明, 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又从一个电脑复制到另一个电脑。由此可见,存储于大脑中的信息是模因,而通过各种传递方式传播出去的信息也是模因。语言中的模因就是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单词、语句以及它们所传达的信息,在交际中又复制、传播给另外的人。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复制、传播的时候,模因也就形成了。教育和知识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和社会,例如从学校或书本中学会的成语、隐喻等等,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得到反复的复制和传播,这正是模因的表现。而人们学会了某些新词语或者经历了这些词语所代表的事物之后,这些新词语在语用中得到复制和传播,也会形成模因。
  2.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人们将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模因在语用中不断重复、增减、变换、传递, 使语言的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在使用过程中此消彼长,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复制和传播。例如,“家庭妇女”这个词,一般指结婚后专门管理家务的女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由于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出现一些能力突出的“女强人”,人们也会时不时地听到“家庭妇男”这个说法。也就是说,随着“女强人”的出现,男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会发生互换。那么,由于女性在外面的工作增多,有些已婚男性选择在家带孩子和料理家务。“家庭妇男”这个说法正是由于语言自身的运用而产生的新模因,它经过重新组合,成为模因变体,在人们的言谈交际中不断地复制和传播着。
  3.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
  这种语言模因指的是根据语境即兴而发、随后得到广泛复制和流传的信息。这类语言模因也有可能在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中出现。一种语言模因可以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传播。这种现象大多存在于国际间的商务和文化往来之中。例如:“Hi, 你好!This morning 我们对你的case 进行了discuss,我们发现,这件事情make no sense。所以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与这件事相关的所有project 都将被cancel 掉。”(《广州日报》2004-02-20,B14 版)这段“散装英语”出自于一位自称为Lisa(丽莎)的白领人士之口(年轻人爱起洋名字也是当今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模因现象),其本人认为并不是他们愿意这样说话,只是平时接触的英文资料太多,在外企又要晋升提职,就要努力让自己习惯于用英语进行思维,时间长了,在中国同事之间也会形成这样一种“半英半中”的交流方式。可见,“语码混用”这种颇为独特的模因现象也在人们不知不觉的语言交流中形成、复制和传播着。
  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它的语用功能。当词语作为模因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时,这些模因就会变得强大,并能融入到这种语言之中,不断地进行复制和传播;反之,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不太活跃的模因就会逐渐被人们遗忘而消失。
  
  三、模因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模因论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领域。通过对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规律的探讨和研究,不难发现,在模因论的指导下,一些被丢弃了的、被许多人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或教学主张,可以重新应用于外语教学。譬如,根据模因论的复制、传播规律,语言教学中的“背诵”,不但不应忽视,而且还应该大力提倡和加强。
  外语教学实践证明,外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的过程终究是不一样的,外语学习若离开语言知识的积累便难以进行,而大量的背诵对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来说,可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凡是内容经典、品位高尚的美文或诗篇等,都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从某种意义上讲,背诵是语言模因的最佳复制,在学与用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可靠性、规范性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手段。背诵可以说是一种扎扎实实的硬功夫。善于利用背诵来促进外语学习的人,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其学习过程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其外语学习不是走过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在学习和掌握外语的过程中,都通过背诵而记住了许多名篇佳作。背诵对他们来说,决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其做法堪称学子们的楷模。
  其实,学外语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把知识的“积累”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否则语言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想象一个只掌握了几百个单词和几条语法规则的人,能顺利、流畅地同英美人士进行有效的交流。
  当今,很多注重教育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熏陶,以至于一些五六岁(甚至更小)的儿童就会背诵大量的汉、英诗歌,甚至能背诵连成人都很难学会的长篇古文,这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道路上,其意义是无法估量的。这种意义不仅是儿童通过背诵学到了许多标准、规范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将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这些从孩提时代就接受和复制下来的高品位文化经典,会对其整个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背诵在外语学习中也同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当然,在选取材料时亦应注意把握好个人兴趣和难易程度。尽管成年学生在背诵方面不像儿童那么轻松、容易、快捷,但只要真正用功,其效果也同样不可小视。背诵可使人掌握许多经典的语言材料,通过背诵而掌握的内容越多,其外语综合能力也就越强。多背诵英语对话及经典美文等等,无疑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既有大量的背诵,又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对学外语来说,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的确,我们从模因论里可以悟出许多模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语言学习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到手的各种语言表达方式,要靠复制来与别人交流,达到传播的目的。模仿、复制不只是简单的“克隆”, 而是模因重组,这种模因重组是灵活多变的。模因可以不同形式出现,模因还可以根据相同的形式,加进不同的内容来扩展。因此,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也为外语学习带来了很多启发,如:既要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语境用不同表达方式来表述相同的内容,还要让他们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来与别人进行交流,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
  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联想教学,这是模因论启发学生对语言能够活学活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如, I don’t think there’s much to choose between the two, but on the whole I prefer yours. 这是比较两个事物优劣的一个常用表达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不但要把这一句型背下来,学会复制这个信息的各种同义结构,还可要求他们联想两个不同事物,按此结构进行实践,如比较两篇文章、两件物品、两种建议、两个方案等等。
  
  四、 结束语
  
  语言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它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语言宝库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模因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很多领域都有发展潜力。语言模因对于外语教学及教学法亦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某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模因论的启发下很可能会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
  其实,对任何一种传统或现代教学法,我们都不应当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亦应根据中国的教学环境和特点,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外语教学的效果更好,使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更强。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2]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3]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集(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北京市高教学会大学英语研究会.探索、实践、改革――北京市高教学会大学英语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4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