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性道德学习: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的过程,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缘此而提出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棵究性道德学习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棵究性道德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调查棵究,表达交流、评价反思,课外延伸、实践探究。探究性道德学习方法主要有事例研究法、问题讨论法和社会调查法。
  [关键词]道德学习 棵究性道德学习 道德教育模式
  [中田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5)06―0028―04
  [作者简介]张典兵,菏泽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山东荷泽 274015)
  道德是人类自身心灵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真正的道德教育在于为个体的道德发展创造一种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为个体营造一个纯净而快乐的精神家园,在于培植一个个理性而独特的道德生命。但是,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却违背了人类这一美好的德育初衷,呈现出了模式化、标准化、智育化的态势,呆板教条、过于理想化与政治化的道德教育甚至已经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桎梏,不断加重学生的德育负担。面对道德教育的这一现实,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学生的主体存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出发,重新审视道德教育,我们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对话、交往、理解、体悟和践履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逐渐成为当前道德教育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和行动,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缘此而提出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
  
  一、探究性道德学习的内涵
  
  人类学习就其内容而盲,可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道德学习,就其方式而盲,可分为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道德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事例研究、问题讨论、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方式,对道德知识或道德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道德发展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探究性道德学习力图使学生的道德学习不再是在事不关己的符号学习中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使道德学习成为一种真实具体、可触可感,可理解、可实践的积极主动的活动,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道德生活和德性成长的作用。
  探究性道德学习的提出及其在学校的实施,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重心的转移。近几年来,重“教”还是重“学”的问题,一直是学校道德教育领域关注和探讨的一个话题。罗尔斯在论“正义感”的形成时,曾经指出情感的形成有“培养学说”和“道德学习论”两种。“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沦’的过程。”“从传统的道德可‘教’向道德学习的转变,不仅符合生存论道德的本质,也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趋向。可以说,今天道德教育的重点不再是‘教’,而转移到‘学’。”探究性道德学习作为一种实践性道德教育模式,正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这种转变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它深刻地反映了21世纪道德教育哲学的精神实质。它“改变了以往德育对人的控制性、奴役性;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尊严、权利,既帮助、引导学习新的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更强调帮助、引导学习者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不仅仅重视促进学习者德性素质和道德能力发展,更重视通过道德学习促进学习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探究性道德学习也是一种完整的道德学习过程。它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人格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不是与人格割裂的存在。所以,人格的健全发展是探究性道德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健全发展的人格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构成的,是知善、欲善、行善人格。探究性道德学习是一种完整的道德学习过程,是认知、体验、践行整合统一的过程。
  探究性道德学习还是一种发展性道德学习模式。这种道德学习坚信;学生是自己的道德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有阶段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道德学习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理解、道德推理、道德实践等能力。可见,探究性道德学习是一种以行为重、以提高多方面道德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性道德学习活动。
  
  二、探究性道德学习的价值
  
  (一)探究性道德学习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
  道德教育不仅具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个体功能,同时,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又是建立在其个体功能之上的,如果道德教育失去了个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其社会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任何社会的道德尽管都是一定社会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反映和概括,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和指令而存在,但它只有为个体所接受和内化,并转化为具体情境下的个体自我完善的道德活动,才能成为具体的、生动的、具有真实意义的东西。而个体要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内化,并在其行为中对象化和现实化,就必须在强调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的基础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个体道德享用功能的提出,“一方面,它肯定了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的活动,即德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另一方面,只有使德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和发挥,才能得以使学生把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不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而当作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不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力量”。
  探究性道德学习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把道德学习看成是一种自愿、自觉、自主、自由的活动,强调从不同层面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使道德学习具有意义上的自我满足性。在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中,学生处于一种开放的、融洽的、可选择的环境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运用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程,实施学习评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在活动中生动地层示自己,真切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探究性道德学习彰显了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和个体享用功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能从事自发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能评价他人和自己所作贡献的人,能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能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问题情境的人”。
  
  (二)棵究性道德学习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作为人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理性力量,最终要落实到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建构和实践活动之中。因此,道德理性并非是探索、论证和 验证某种客观真理的纯粹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是一种发现和选择最佳的道德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的能力,是一种道德实践能力。在当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走向多样化,不同的道德价值、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生活理想在社会中共生共存,达就要求每个个体必须利用自己的道德实践理性,对多元的价值进行恰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且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信仰。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道德实践为核心的道德学习模式。它“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并让他们明了这些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在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作用与意义,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开放、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的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中,并通过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不断地进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决策和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社会道德的认同者、继承者和适应者,而没有意识到如何培养现实和未来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立个性的道德创造者和开拓者。在这种价值目标规范之下,学生往往被定位于机械的听话的人,始终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缺乏主体性,只会消极适应环境,而不能主动地超越环境。探究性道德学习则把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总体目标。探究性道德学习最初的提出就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充分发展。
  
  (三)棵究性道德学习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道德是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主动选择和创造的。最初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直接进行的,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融为一体的。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道德教育便开始与生活逐渐分离,道德教育的内容开始摈弃日常生活经验而走向科学知识,生活世界逐渐被科学世界所遮蔽。科学世界里的道德教育虽然能给学生一定的道德知识,但只有生活世界里的道德教育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才是人的道德教育的最本质体现。“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是人之成为人所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人一降生到这个世界,就面对和经历着家庭和社会生活直接给予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一个人只要受到了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他也就能够适应最基本的正常道德生活了。”科学世界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彰显它的本真意义,道德教育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才能辅助道德实践,进而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探究性道德学习使道德教育真正实现了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因为,探究性道德学习是一种开放性、选择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它强调超越书本、超越课堂、超越学校、贴近自然、融入社会,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进行道德学习。也就是说,探究性道德学习本身并没有体系化的、固定化的内容,学习领域是十分开阔的,既有由自然事物构成的物理世界,又有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世界,还有由自我人格构成的主观世界,内容涉及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在探究性道德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学习的过程渗透于生活,学习的结果作用于生活,学生的活动完全融入了生活”。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由于回归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使学生深刻体验了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与价值,才真正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为学生所喜爱的道德学习模式。
  
  (四)探究性道德学习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促进道德品质不断完善和提高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它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塑造和自我改造等方面,是多种道德教育方式的综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积极的人性化的范畴,它实际上体现着对学生能力、人格的尊重。因此,当代道德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是与培养学生自主的人格、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尊重学生的自主理性,促进其道德自律和发展道德理解能力为特征的。探究性道德学习正符合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这一时代精神,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选择、学会体谅、学会关心,构建起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有效的学校道德教育方法体系。
  
  三、探究性道德学习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所谓情境,是指情形、景象和境地的组合。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道德学习内容所反映的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与情感状态同道德学习内容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道德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道德教育教材,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学情境,充分运用故事、小品、角色扮演,录音、录像,电影,多媒体等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特定的生活场景,利用情感的感染和移情作用,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和探究意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与此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青少年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尤为强烈。因此,教师要在所创设的道德情境中,善于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力求既能引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又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二)搜集资料,调查探究
  在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环节,学生应了解和学习资料搜集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以便准确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和优劣,识别对本问题探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无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性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还要善于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所要探究的道德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在调查探究环节,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探究学习方案,按照确定的探究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调查研究,并获得调查探究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如实记录调查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调查探究过程的文字“作品”。同时,还要学会从各种调查探究结果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基 本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了足以支持探究结论的证据,以及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等。
  
  (三)表达交流,评价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个体思维的角度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有着较大的互补性。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态度形成、价值观的完善过程中,不仅需要独立思考,同时也需要表达交流,通过表达交流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达到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要将经过实践,体验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口头报告材料或书面材料。同时,将研究成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探究性道德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生在取得最终的探究成果以后,还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反思,以获得更进一步的正确结论。探究性道德学习的评价,要注重探究过程而非探究结果:要注重积极参与探究而获得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人传授的经验。因此,探究性道德学习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强调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实践探究――总结反思――改进提高”的过程,成为发现和肯定自我、鉴赏和学习别人的过程,并形成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
  
  (四)课外延伸,实践探究
  大量德育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步生长和形成。对此,探究性道德学习必须给以充分的重视,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课外和校外实践活动,为使学生尽快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架设一座桥梁。课外和校外的探究性道德实践活动不仅是对课堂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化,而且也是对课堂探究性道德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检验。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适时提出有探究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参观访问或亲自实践,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进行探究性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学生的探究性道德学习水平,从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形成学生的道德信念,内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四、探究性道德学习的方法
  
  (一)亨例研究法
  事例研究法是指给予学生一个假设的情境,在其中,某个学生面临着一种决策,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他们的观点考虑这个问题,并且要求他们就这一情形推断,如果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决策,他们将会如何行动的一种探究性道德学习法。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最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许就是这种事例研究。
  事例研究法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事例的陈述。主要是向班级或讨论组陈述一个假设的情境,在其中,要求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决策。第二步,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主要是促进学生寻找某个问题上的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第三步,估计各种后果。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主要是敦促学生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的全部后果;同时,通过比较其他选择以估计每一种选择的优点和缺点,从而理解那些后果。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出一种道德观点。第四步,“苏格拉底式”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对道德判断的特性所做的哲学分析的一系列提问,来检验那些可供选择的决策。第五步,作出一个决策。这是事例研究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道德思维的最后一步,主要是学生必须作出他所能作出的最好决策,并愿意身体力行。
  
  (二)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对话和探究,交流和分享信息、观念与观点,促进其道德发展的一种探究性道德学习方法。问题讨论的价值就在于它并不是向学生强制灌输道德规范,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对话、交流、互动、探索中获得德性发展,在讨论中,学生会被鼓励去形成和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觉得教师正期待他们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他们也将被鼓励去检查他们的各种观点,并考虑他们正在运用的那些概念的意义和他们所求助的那些观点。问题讨论的意义不仅限于讨论的结果,即使讨论没有达成共识,讨论的过程也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极大影响。
  问题讨论法有效性的关键是道德问题的设计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设问方式,它涉及道德问题素材的来源、加工和讨论时机选择的适当性等环节。道德问题的来源主要是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及其延伸与扩展,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道德问题。它可以根据讨论需要而预置,当然也可以在道德学习进程中随机产生,一个好的道德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启发引导作用,包含知识性、潜在的方法性和指向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道德假设和尝试的冲动,因而在道德问题本身的特征和性质上要尽量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另外,还要注意使道德问题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这样就可以使讨论结构紧凑而不松散,使学生的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逐步深入。
  
  (三)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是指针对某一道德事件或社会热点道德问题,让学生自主制定调查计划,自主实施调查,自主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促进学生德性发展的一种探究性道德学习方法。
  社会调查法的贯彻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如调查问题的选择、调查计划的制定、保证调查者安全的措施等。第二,搞好调查的组织工作,如注意分组分工,任务具体落实到人,使每个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去做等。第三,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或采访,或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第四,做好调查后的总结,促进调查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0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