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哲学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通过确立系统、开放和渗透的基本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专业格局和学科壁垒,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整合和课程体系的纵横打通,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5-0097-03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力量的重要标志。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遇到了社会市场化倾向的挑战,其原因主要在于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作为长线专业,传统的、单一性的人才规格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因此,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作为拥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五个一级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学院,在教学改革中,一直把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作为重点,围绕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问题展开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包括“本、硕、博”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因此学院将深化教学改革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上下功夫。
  
  1 形成系统、开放和渗透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创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学科发展新的时代潮流,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专业原来主要是政治、哲学等基础学科,近10年来又延伸出和成长起一批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基础理论学科为主,应用型学科发展不足,更为严重的是专业口径窄,导致培养的人才缺乏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院转变教育思想,形成了系统、开放、渗透的基本教育理念。所谓系统是指各阶段(本、硕、博)专业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不同阶段连贯性与一体化;所谓开放是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对各专业学生的开放,所谓渗透就是指各个专业之间基础知识培养相互渗透以及各专业不同阶段专业知识培养相互渗透。
  
  2 确立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系统、开放和渗透教育理念,学院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交融渗透,综合培养”为指导思想,突破传统的以专业为基本单元的格局和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的有机融合。一是打破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和管理的条块分割,以学院为基本单元实行整合。二是将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和哲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12个学科博士点以及27个硕士点,覆盖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的单一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口径拓宽和适当合并,优化整合定位为哲学、政治和管理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确立了培养“基础厚、适应广、能力强、创新型”的高水平哲学、政治学理论工作者和公共行政、公共事业以及企业的管理人才的目标,既满足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又适应现阶段市场需要。
  
  二、纵横双向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要实现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屏障,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整体性,因此学院十分重视课程体制改革。在2003年,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围绕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制定了《公共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办法》,达成了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共识。
  
  1 纵横打通课程结构
  为了实现学科交融、专业渗透,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使课程结构朝综合化、整体性方向发展。我们确立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纵向打通、横向整合的课程模式。所谓纵向打通即根据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本科生的教学情况和研究生生源状况,实现本、硕、博课程学习纵向打通,合并相邻层次相同和相近的课程;所谓横向整合,即学院各层次的教学,在同一级学科或门类内,相同或者相近课程实行打通。重点是设立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哲~lig,理、政治学基础、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普通逻辑学、社会调查理论方法、法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等10门。初步构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融通的结构复合型和功能复合型课程体系,使学生得以形成坚厚知识基础和宽阔的学术视野。
  
  2 创新培养格局
  通过实行学院层面课程设置的纵横打通,优化了课程体系,拓宽了本科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优化了专业知识结构,夯实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哲学、政治和管理多学科复合型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夯实基础与激励创新”四大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格局。
  
  三、革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实施提出了新的期待。学院以哲学、政治和管理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内涵发展为主线,在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修订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实习大纲和课程简介,出版了《大学生专业学习指南》,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学院通过实施“教学名师工程”、“精品课程工程”和“精品教材工程”,在全院形成了教师精心育人、潜心教学、热心教研教改的良好氛围。
  
  1 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在教师,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在教师。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现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校级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2002年以来共获得各类教研教改课题30余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80余篇,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伦理学”和“中国哲学史”是级精品课程,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等7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共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6项。
  
  2 大力进行教材建设
  为了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脱离学科前沿的状况,学院依托学科优势,立足学术成果转化,狠抓教材建设。教师以科研成果为基础编写教材,形成了一批特色教材。第六届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成员张怀承教授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反映了作者近30年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心得,融合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此外,还有较多这样特点的教材,如陈成文教授主编的《社会学》、杨君武教授编写的《元哲学初论》等,形成了学院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带进课堂的教研一体特色。2002年以来共出版各类教材30余部。唐凯麟、王泽应、吴家庆先后分别人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伦理学》和《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的首席专家。
  
  3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学院鼓励教师将教育新理念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中,进行深层次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1)提出了“真、深、实、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真,即要求教师要有探索、求真精神,讲授知识要准确;深,即课堂讲授分析讨论要深入、对学生的启发要深刻;实,即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新,即课堂讲授知识内容新、材料信息新,分析视角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曾分别对吴家庆老师以“真、深、实、新”四字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有关报道和推广。
  (2)提倡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表现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究,以问题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能力培养意识为特征。如王敏老师的“情景模拟”教学改革课,让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能力的训练过程。是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是为学生未来参与社会乃至国际活动奠定基础的过程。
  (3)开设seminar类研讨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设seminar类研讨课程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伍屏芝老师的课题研讨课,使抽象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使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手段变为立体多维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主体去开展创造性活动,获取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但更需要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来促成和提升。本质上说,创新能力就是一种实践能力,包括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因此,学院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活动。
  
  1 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一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如学生参加“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的课题研究,在李屏南、何一成等教授的指导下公开出版了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丛书两部―《高扬时代的旗帜》和《把握新世纪的指南》。二是提倡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学生积极申报开放实验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获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获得机制研究”等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7个。“在创新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这是同学们在进行创新实验计划时所得出的结论。
  
  2 努力探索实验教学
  
  学院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探索实验教学。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在省内率先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电话采访”、“统计预测与决策”、“电子政务”和“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等5个多功能实验室,多学科复合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已完成三个轮次的教学循环,大大促进了各专业的综合发展,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新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他们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敢于创新。部分学生显现出较强的理论创造力:王保庆、吴克明、彭立威等多位博士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王保庆还获得2003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和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奖;本科生张晶玉、黄璜分别获得2005年、200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和二等奖。2007年我院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光荣称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应届毕业生的考研率4年来均在35%以上,其中哲学专业2008年达到64%。各专业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均排在学校的前列。
  公共管理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建构现代大学理念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还任重道远,我们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的路子,努力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57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