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SWOT分析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入口”膨胀与“出口”供过于求,高等教育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己经滞后。本文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法上借鉴战略管理的“SWOT分析”,对现有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状态进行科学的划分,并提出培养模式改进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 对策
  
  针对当今高等教育“入口”迅速膨胀,“出口”需求不足的情况,许多人将高等教育“出口”的需求不足归咎为高等教育的扩招,认为大学应该“减招”。有论者认为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出现了问题。大学生普遍希望能够到省会城市或者沿海地区求职,导致部分发达地区人满为患,竞争激烈,部分欠发达地区难以引进人才。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制约高等教育“出口”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陈旧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的过分同质化和代表社会要求的企业方对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
  一、SWOT分析法理论概述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团体现实情况的方法,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被广泛运用,并将其推广于各种组织行为的自我诊断和战略决策。SWOT是英文单词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首字母的缩写,是战略分析的四个要素。从这四个要素中衍生出四大战略,分别是优势―机会(SO)策略、劣势―机会(WO)策略、优势―威胁(ST)策略和劣势―威胁(WT)策略。各团体可以通过四种策略,分析不同情况下可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1.SO:是一种发挥组织内部的优势而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所有的组织及管理者都期望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并抓住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
  2.WO:目标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的弱点。运用于这一战略的情况是:组织存在着外部机会,但内部存在着弱点,妨碍着外部机会的实现。
  3.ST:是利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的改进型战略。
  4.WT: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型战略。
  SWOT分析的关键是进行优势与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动的战略。经过SWOT分析,一个组织可以有不同的战略匹配和选择。这种方法对于高校毕业生评估自己的实力、制订切合自身实际的就业战略也是大有裨益的。高校毕业生要想成功就业,受到内因与外因两方面条件的影响,所以他们在这个重要阶段就必须分析、权衡各种利弊,而SWOT分析法正是适用于此的有效工具。
  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最优秀的一部分,担负着继承上一代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容易接受新的观点和文化,具有较强的独力学习能力。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又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因为经过大学的学习和锻炼,逐渐“社会化”形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人”。高校毕业生经过十几年的校园教育,他们极其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我价值,对于新的环境他们勇于面对与发起挑战。
  (二)劣势(Weakness)
  首先,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当代大学生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优越感,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愿望。有一部分学生长时间地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的不足,不去总结、完善自己,甚至因此而过度高估自身能力。特别在择业过程中,很多人一味追求体面就业、高薪就业、稳定就业,导致了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错过了原本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甚至于不能正常就业。
  其次,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一是所学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现在的一些高校学生比较浮躁,许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基本功训练也不够扎实。二是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新的内容少,关于高新技术方面的知识就更加贫乏。毕业生到企业后,起码要经过两年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步适应工作。三是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宽,复合性不强。
  (三)机遇(Opportunity)
  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广大农村、西部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各省、市、自治区和地方政府也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西部计划及选调生计划等等。其中,大学生西部计划以及选调生计划为广大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基层工作平台,给了大学毕业生一个锻炼自我、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逐渐成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途径。
  (四)威胁(Threat)
  1.由于各地生源的不断融合,使得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同质性,导致不同学校课程、实验开设雷同,专业能力水平存在相近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竞争。由于教育产业是滞后产业,即大学生的培养一般要经过四年的培养周期,而在一届大学生毕业之后,人才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发生变化,供求关系发生逆转。
  2.毕业生择业“扎堆”现象严重,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从毕业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三、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对策
  (一)以“外”补“内”
  此方略是基于当前高校培养模式内部劣势明显,但外部机会大于外部威胁的情况采取的对策。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劣势不适应外部机会的情形表现为:学生培养模式僵化、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不符合、课程设置老化。但社会现时需求及未来需求都呈现旺盛的态势。
  1.课程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市场与经济、环境与发展等学科门类。优化课程结构,在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合理结构。实行弹性学分制和提倡跨学科的专业教学计划,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加强通过学科带动学校精品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精品专业的建设带动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2.师资队伍建设以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高校教师本身的资质、能力、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梯队。还可聘请一些客座的专家、教授,充实教学队伍,在专业的学科领域起学术带头作用,以催化教师队伍更快成熟。
  3.产学研合作兴办教育与实训基地。产学研可以将研究和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学校筹集社会资金,增加高等教育的活力和动力;产学研可以建立实习场所,为高校生产的产品的实现找到一条通向就业的桥梁,其中包括高校与其他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既解决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又促进了高校产品的顺利实现。
  (二)以“内”促“内”
  此方略是基于当前高校培养模式内部优势明显,但外部劣势大于外部机会的情况下采取的对策。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发展状态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培养优势对人才培养的层次进行提升,实现威胁向机会的转化。
  1.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大众化时代的“精英”。在我国非品牌大学也有品牌专业。“精英”教育未必在“科研”型大学完成。教学型大学也可以依据教学资源的优势培养大众化时代的“精英”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采用提高人才“学历层次”的做法。比如可以采取“本硕”连读,甚至“本硕博”连读的方式培养高、精、尖的专家级人才来服务社会。
  2.宽口径综合化的培养模式导向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在本科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设置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占课程总量的比重。这种培养模式的一种较理想状态是学院前两年课程平台相同,后两年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借鉴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点,通过规范课程教学要素,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抓住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课题型实践训练、考核以及教材等六个主要教学要素,把这些环节导向研究型教学方式,加速实现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春梅.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7,(1).
  2.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举措.中国教育报,2000.
  3.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高等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1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