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体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同样适合作文教学。
  1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如写作“我的寒假生活”,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 “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谈一谈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这时,我也置身其中,参与交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让学生共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学生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畅谈。有的学生说学会了炒鸡蛋,并且感受到了平时爸爸妈妈做饭的辛苦;有的学生说自己学会了许多祝福的吉祥话,过年时,他把这些话都送给了爸爸妈妈,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还有的学生说他为下了班的父母捶背,减轻他们的疲劳。我不禁称赞他们“真能干”,是父母的“万能小助手”。虽然这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他们能这样去想、去做就应该值得肯定和赞扬。学生们的谈话既有过程的叙述,又有议论和感悟。既可以从自身生活中直接体验,又可从同学的叙述中间接体验。这样写出的作文必然让人赏心悦目。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除了事先布置体验式作业外,我每学期都根据课本中的习作要求事先制定活动计划:如,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春游,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带着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小组内可以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话可写了;“谈谈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再写下来”,我平日让学生坚持看新闻,坚持写新闻观察日记,指导学生看后写感受与体会,那么再写这一类题目就轻而易举了;我在教学生写作这一篇“当一次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习作时,让学生回家先体验。当学生将自己亲自体验后写成的作文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时,听着那散发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字,确实让人欣喜!一位平日写作比较困难的学生在体验盲人活动后写道:“天气真好,阳光明亮。妈妈用布条蒙住了我双眼,呀,面前立刻昏昏一片,听到妈妈说‘开始活动了’!我心里忽然觉得有点害怕,不敢抬腿往前,想了想,我鼓足了勇气终于向前走去……”
  我的感受是:文章不是无情物,无情人写不出有情的文章;文章不是凭空造,没有生活体验的文章不是好文章。
  我在每学期的家长会上向全体家长说明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力争得到家长的配合,让家长有计划有目的的带领孩子去活动,到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生活就会丰富起来。
  2通过课外阅读去间接的感受生活
  高尔基说:“我既直接从生活中得到印象,也从书本中得到印象。书本能给我一种在人的身上所没有看见和不知道的能力。”可见,课外阅读是重要的间接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
  2.1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去体验,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间接的感受。首先,我让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懂得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去感受不同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对场景的描写,让学生透过具体的文字去体验不同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并对重要部分做阅读笔记。如此,书中的不同生活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感受。
  2.2对书中出现的精彩故事,我引导学生自由搭伴表演;我事先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人物的不同特点,力争表演时达到“忘我”的境界。
  2.3在课外阅读中,我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书心得,畅谈读书体会,对书中的场景、人物或对话描写,让学生在畅谈感受时进行即兴朗读……
  3在体验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写作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作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或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如在写“和春风一起玩”作文时,为了让学生零距离感触春天,在教学中我便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小风车、纸飞机,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乐趣。在活动中,不少学生在试飞过程中发现了风与纸飞机、风车的关系,不断地试验改进后,他们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让飞机飞得更高、让风车转得更快。创造由感悟而来,感悟必须从体验中体会。
  通过这样一组组的作文训练,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更留心了,对如何将作文写细致、如何写出真情实感也慢慢摸到了一点门道。生活,的确为学生写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信息。谁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谁能关注到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谁的作文就能“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换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经常会“若有所思”,也便会“劳有所得”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6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