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苏教语文的“美”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目标和任务确定下来,是因为语文学科具有独立的领域优势,即审美因素。美育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丰富内涵来对人进行教育的一项活动。教材中的作品,是作者从美的角度去把握现实,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反观语文教育现状,确实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语文教师经常把人文底蕴很强的课文变成精确地理性分析,而且分析得条条是道,丝丝入扣。在这过程中,教师忽略了课文的整体美,更忽视了我们面对的是有头脑有情感的鲜活生命。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审美能力
  
  人类对于“美”的诱惑是无法抵挡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审视美:温柔婉约的东方美、热情奔放的西方美;精雕细琢的古典美、技艺精湛的现代美。语文教材也不乏对美的追求,浓缩了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文章中蕴含着美的情趣、美的意味、美的想象,它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品格,创作中都对生活的美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撼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丰富着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具备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以及传达美的能力。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挖掘出美,讲课中传达出美,达到美育的目的。不能只是机械地肢解课文,那样则会严重损伤语文课文所特有的美。
  一、教材中的审美教育
  美无处不在,作为高中教育主要是美的对象――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合成,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篇章而言,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应该从点点滴滴的细节做起,所以要抓住学生对语文教材学习这个最基本的学习环节。因为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按照美的法则所创作出来的文质具佳的典范之作,从内容、形式、意蕴无处不包含着美,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无尽的源泉。那么,要如何利用与开发这个源泉呢?
  1.情境的“美”
  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说,选取了很多极具美感的文章,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结构、布局谋篇都有着独具匠心的对称美和不露痕迹的对应美;《劝学》中无处不表现出鲜活的语言美。写秋而不悲秋具有豪迈情愫的《沁园春・长沙》,静密而美丽的《江南的冬景》等文章,无疑是通过自然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途径。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我在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图片和作词时期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教导学生理解他的诗词所写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情操,激人感奋,催人上进。这么做就是让学生达到“同”的状态,就是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达到感同身受的状态,这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否则学生就无法理解词中的阔达与从容而造成误读。其次,我会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所见到的秋和别的作品中所描述的秋有什么区别,以达到对美的鉴定。
  2.阅读之“美”
  (1)读与美。阅读文章是让学生体悟美、感受美的传统途径。读有很多种方法,叶圣陶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在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方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者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就是在读课文时能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传达出来,达到和作者“心灵相通”的一种读。那么关于教学中的美读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第一就是教师的范读功力,注意不同的文章要能读出不同的意蕴:像《江南的冬景》的喜爱、《记念刘和珍君》的满腔悲愤……当然这些情感不是教师一人语言表达就能够穷尽的,所以就要涉及第二个面,学生读。把教师读与学生读结合在一起,在琅琅书声中,那些由课文传达的细腻情感就不言自明了。
  (2)读与思。既然是通过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仅仅美读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美的思考。但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过于重视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所以提出的问题也都侧重知识性,而忽略了让学生进行文章情感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的提问要多角度的设计,加重学生对美的思考。
  二、作文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教育正出现两大转变:一方面,学校的教学模式由接受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也由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性学习。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变得十分重要,在诸多能力之中,我认为审美创造意识和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具必要性的。
  前文说了课内的审美教育,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作文审美教育。我认为要利用教材、拓宽教材、走出教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犹如溪水,水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作文的美源自于生活,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美,对美的积累过程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同时,要记得联系广博的社会生活,建立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1.“以教材为中心的资料搜集活动
  要求教师抓住书本的某一点,引导学生开展资料查阅、网络搜索等拓展性实践活动”。讲《秋声赋》时,让学生搜集关于秋的诗句或美文与大家分享……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该方面的知识,也为以后在行文时提供了资料。
  2.以教材为中心的口语训练
  口语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重文本”而“轻语言”,造成语言表达的不明确,这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有关,词汇量不仅影响学生的口语水平,也影响作文的写作。我认为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力,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更多生动、形象的词汇的一个好途径。以《金岳霖先生》为例,文中刻画了金岳霖先生的形象,并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深的怀念。教师可以通过本文进行以“你怀念的一个人”为中心的口语训练课,要求学生对其人进行外貌、语言和行为事件的描述。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进行审美创新,增加了学生对人物外貌描写等词汇量的掌握,为作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3.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新
  除了以上两点外,还应该让学生制作手抄报、板报等来美化班级。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感受审美教育;另一方面,美好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并使学生乐于进行审美创造。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2-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城南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4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