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剖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昌雷 郭建芳

  摘 要: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高职校院的人文素质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机遇与发展并存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目前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就业教育
  
  一、过度夸大“就业导向”
  近年来,高职院校单纯强调“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高职”不能“高质”现象的产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其中,“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容易被夸大理解的,片面强调了技能培训与考核,忽略了“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所必备的人文素质。何谓“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身及客观世界的成果,积累而形成的跨学科的复合性概念,反映的是人在自身社会经历中的人文体验和在文化交流中的人文知识积累基础上,通过内心的认定、积淀、升华而定型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态度,倡导高品位价值境界和深层次品行的人格修养。简言之,是一种做人的素质。
  很明显,“人文素质”不是简单在车间内、专业课学习中使学生具备的。而过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必然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压缩人文类课程,或将其改为选修,甚至取消。
  二、“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缺失
  我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选取了一至三年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理工类学生占60%,文科类学生占25%,艺术类学生占15%;一年级占60%,二年级占30%,三年级占10%。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0份。问卷的设计按学生对学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效果、校园文化所作出的评价、提出的需求与建议,以及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问题设置,旨在全面了解个案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态度。
  10.2%的学生选择“听说过,并有兴趣进行主动学习”,67.5%的表示“听说过,但不感兴趣”,22%选择“没听说过”。这表明绝大多数高职生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没有兴趣了解。
  (二)高职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学习方法的理解和态度。
  对人文课程的态度上,12.3%的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很有必要”,56.7%认为“有必要”,19.1%表示“可有可无”,11.9%表示“没有必要”或“很没必要”。对于“对待政治或语文这样的公共基础课考试”这一问题,10.8%选择“平时掌握,可以考好”,82%选择“临阵磨枪,过关就行”,只有7.2%选择“无所谓”。关于“你喜欢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吗?”,50.3%的学生选择“喜欢”,3.3%选择“不喜欢”,46.4%学生选择“一般”。由此可以看出,高职生对人文课程学习态度并不积极。
  (三)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了解途径。
  36%的学生选择“图书馆”,52%选择“网络”,12%选择“课堂上”。
  (四)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效果。
  在人文知识和技能方面,对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事件“双十协定”,只有20%的学生回答正确,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清圣祖是谁”,却有83%的回答正确。对于“音乐、文学、绘画的特征的掌握程度”,36%的学生选择“了解”,59.20%选择“知道一点”。对于绘画和文学作品和作者连线这题,82%的学生知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杜甫(此诗出现在高中及部分高职语文教材中),21%知道《日出》的作者是莫奈,60.8%知道《班主任》的作者是刘心武,13.8%能答出“八大山人”是朱耷,36%答对《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33%的学生选择“经常向学校广播站、校园刊物或板报投过原创稿件”。从被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艺术方面和沟通协作等方面的技能有待提高。
  关于价值观、道德、人生态度方面,在给出的选项中(可多选),对于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82%的学生选择“遵守商业道德,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基石”,26.2%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对方讲诚信,我才讲诚信”,89%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有责任感,讲诚信,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人文素质教育”有指导作用。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发现“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下高职院校中位置较为尴尬。对此,我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变。
  既然“就业导向”不容“置疑”,专业课与顶岗实习是课程设置的重点关照对象,那么,能否尽量在公共选修课中大量增加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前提是此类课程不以是否为专业拓展领域作唯一参考标准。
  进一步加大课时量,严格考核方式。就上述调查而言,不是每周2―4课时就能够使现状有较大改观。课外活动时间与每周5个晚自习是展开“人文素质教育”较为理想的阵地。
  (二)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在全国上下一致开展“反三俗”及“唱红打黑”活动中,校园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一定要广泛深入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学校广播站、校园刊物、宣传栏等,在各种形式、场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活动,而不是成为被动的“维稳”工具。
  (三)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学生管理在现有的状态下,直接责任人一般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学校不同,岗位设置也不同。有的是每系一人,有的是各系每年级一人,有的是每班一人,还有分男女生设置的。
  通过个别访谈法,了解到部分辅导员(班主任)自身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并不是说他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有问题(有个别的工作态度确有问题),而是在工作方法上体现不出学生管理者应有的人文素质。
  (四)未完成的“实验”。
  通过举办“兴趣小组”,主要采用“围棋”、“中国象棋”作为实验内容,因为两者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两种主体思想,并有较强的益智性和竞技性,而且方式多样,既可采用“一对一”,又可采用“满堂灌”,也不排除网络手段。缺点是进度较慢。它要求掌握一定的技术(棋力)后,才能对形而上的内容有深刻理解。
  目前该实验只对一届(两年,第三年学生任务较多,无法参与)学生进行培养。在163人(两组)中只有49人达到预期目标,合格率为3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实验中,我将调整思路、方法,改进手段,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作进一步深入、扎实的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