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担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的意义,全面准确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懂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避免走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误区,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日常管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7-0001-02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后期,生理、心理活动变化较大,多有负性情绪体验,而他们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在处理学习、社交、友谊、爱情等问题时,常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因此,探讨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然很有意义。
  一、辅导员要充分认识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责任的意义
  学生的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辅导员在进行道德灌输的时候,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辅导员能主动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学生就容易培养起良好的品德。
  目前,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都在10%~30%之间。所以,辅导员要在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像经营家庭一样,像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学生远离家庭后造成的家庭教育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
  二、辅导员要全面准确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
  造成现今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部分学生的父母关系不和、对子女疏于管教,也有部分家庭在物质享受上迁就,均会使学生陷入心理不平衡。从学校方面看,固有的评价标准,重分数、轻能力还不能一下子取消,使得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难以发挥内在潜力,常处于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状态之中。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四类。
  学习类问题主要包括:(1)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思维迟缓、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等;(2)厌学;(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总担心自己考不好。这类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
  人际关系类问题主要包括:(1)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怎样去做。(2)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专制式的家庭、父母不和、家庭不健全等原因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往往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包括:(1)恋爱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如主次关系的矛盾难以处理,内外关系的矛盾难以协调,现在与将来的矛盾难以把握,享受与责任的矛盾难以统一,感情与理智的矛盾难以驾驭。这些矛盾常常令部分大学生焦虑不堪,丧失自我。(2)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如性认知的偏差,性焦虑,性恐惧,“游戏人生”的性心理,渴望性心理指导等等。
  挫折适应问题。大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如果产生了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并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就转化为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辅导员要懂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和通过多种渠道才能完成的。辅导员的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关键是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学生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要盲目地与别人竞争,以避免过分紧张;教会学生寻找朋友,建立友谊;教学生学会自我娱乐,防止心境长期压抑等等。2.辅导员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3.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此外,辅导员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在辅导过程中要利用多种途径才可以实现。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辅导员一般都担任至少一门班级课程,如形势政策课等,完全可以在相关科目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作为教育的主导,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辅导员可以利用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引导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三是充分利用其他的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可利用各种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办好宣传栏、黑板报等,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得鞭策。
  四、辅导员要避免走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即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有的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并有机地融合在辅导员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在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潜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
  
  参考文献:
  [1]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2).
  [2]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李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3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