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具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堂教学。
  2001年,有“本土教育家”之称的程少堂率先在学术界把“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正式提出,并把它定义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语文味儿”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但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有“语文味儿”。语文课的非语文化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现象。上一堂语文课,讲一篇课文的时候,大谈的基本上都是人生的意义,而文章本身的叙事被忽略了,课文中的精彩故事,课文叙事的主体都被丢掉了,只是被压缩成为空洞的几个句子,作为人生的哲理教给学生们,不管他们能不能感性的理解,理性的接受。语文的魅力在课堂上得不到任何的体现。语文本是富有个性、讲究格调、最具抒情的学科,理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薄,出现了“我喜欢语文,但我不喜欢上语文课”的现象,所以,如何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儿”成为当务之急。
  
  一、重视文本,回归文本,对文本作细致的解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一门重积累的学科,语音、语意、语法、语感的形成,必定要依赖于积累。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在工具性的基础之上自然延伸发展的,如不重视积累,工具性就不能表现,人文性也便成了空中楼阁。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的刘真福先生说:“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等,写作,口语交际、朗读、背诵等,这些都是教材中恒久不变的内容,语文课首先应该把目标锁定在这些上面。”
  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上我们考虑的问题太大了,脱离文本的语文课不少。关于《雷雨》中对周朴园的性格的分析,陈钟梁先生讲了他在一所学校听课,也不知道同学们到底看了几遍,就马上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分成四个小组讨论。结果第一组说:“是真的,30多年了,还记得鲁侍萍的名字;鲁侍萍走了,她爱的一切都保留了。”第二组马上不同意:“记住一个女人的名字就是爱吗?你记住那么多女同学的名字,难道你对她们是爱吗?”最后一组一个男同学发言:“我觉得曹禺(读作“偶”)的《雷雨》……”快上了一节课了,曹禺竟变成“曹偶”。这堂课字词没有讲解清楚,人物形象没有分析清楚。根本原因是没有立足文本。在讲解莫泊桑的《项链》时,课后一个开放性讨论问题:“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课文篇幅很长,只是课上迅速阅读一遍就讨论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这堂语文课就完全驾空了,变成了政治课,这与“语文味儿”背道而驰。
  陈钟梁先生在谈到问题教学时说:“问题讨论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是总体来讲,还是要领导同学读书,从文本出发,提出问题,然后又从问题讨论回到文本,这才是我们比较基本的思路。”
  
  二、重视阅读,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细微,而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正是她魅力之所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在语文课堂上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语文课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
  在全国“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有 4位来自不同省市的优秀教师上了同样的一课《泪珠与珍珠》。来自上海的王白云老师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感慨良多。王老师设计的这堂课以阅读为主,让学生第一遍初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读,重点的句子和段落,反复读。重点句子中的哪个字重读,说出原因(学生会自然联系到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再读一遍……通过这样一个阅读过程,学生仔细地品味了文章,准确地掌握了基本的字词句,全面地了解了文章叙述的故事,深刻地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而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过多的说一句话,没有用大道理来阐释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所有都是学生自己通过积极地阅读获得的。这堂课是完美的,主要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让学生在文本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文的“对话”与碰撞中升华自己的灵性。
  浙江省著名的特级教师林玮彤先生,四年前,庆贺他的八十寿辰时说:“我一生教语文,没有什么经验,各种好的教学法,我都吸收,但是我坚守自己最基本的一条,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上课前千方百计督促学生读一遍,课堂边讲或边分析读一遍,最后再读一遍。杭州二中学生质量保证,很可能就来源于我‘读三遍’的最基本的做法。”可见,阅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视美感,让课堂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这一学科,独有属于自己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语文课堂上,用这独特的美感去丰化和磁化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儿”的核心。首先,教师要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和美感来。教师备课要备情感,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有激情,在教学中应保持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不能夸张,不能张狂。语文课要让听者沉浸在一种审美愉悦之中,如沐秋阳,如坐春风。其次,要引导学生体味并表现这种情感和美感。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也要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才会融为一体。比如,我在上公开课《哀江南》的时候,用《松花江上》歌词导入课文,让学生体会当年东北人民国破家之痛,流离失所之悲,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之后重游南京时,见到凄凉景象,油然而生的兴亡之感,亡国之痛,强烈的故国哀思。在打下情感铺垫之后,找一名学生朗读这支曲子。这名学生朗读时略带悲腔,准确的诠释了这篇文章的情感,把这支曲子的哀情变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被感动了,都自然的走入了那种悲伤的情境。充满着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语文课堂,便是弥漫着“语文味儿”的课堂。
  陈钟梁先生在给全国“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作总结发言时说:“语文课堂,要回归文本,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要体现语文独特的美感,要充满“语文味儿”,不要让空洞的人生意义替代了优美的词句,不要让学生们早熟在缺乏叙事根基的议论中,不要因为浮躁而让语文课变得枯燥。”
  “语文味儿”越足,课堂就越有滋味;“语文味儿”十足,课堂定能幻化成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儿”,让语文课在新课改下散发属于自己独特的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9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