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起八代 道济天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在当时的文坛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韩文作为古文运动的实绩,名篇佳构数量可观,无体不备,杜牧把韩文与杜甫的诗并称为“杜诗韩文”,其魅力可见一斑,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忠君爱民的思想和体现出来的磅礴的感情气势为后人所推崇,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关键词:韩愈散文 思想 文风
  
  鲜明的政治色彩
  
  韩愈是一位忠君爱民的政治家,韩文的很多篇章中都反对藩镇割据,拥护王朝统一,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聚敛横行,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出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关心,他猛烈地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统,这就使得韩文带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
  政治上的反对割据,拥护王朝统一,如著名的《张中丞传后叙 》。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长时期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状态之中,局势的动荡不宁,也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当时流行着对张巡等人的造谣中伤,实质上是散播不利于国内统一的言论,为叛乱者张目。韩愈在本文中,阐明张巡、许远的功绩,驳斥了这些谬说,指出“设谣辞而助之攻”的人们,是“自比于逆乱”,完全是针对现实而发的,所有文中感慨激愤的议论、富有生气的秩事描绘,无不围绕这个主题。在韩愈看来,当时最大的现实危难乃是藩镇割据和佛老蕃兹,前者导致了中央皇权的极大削弱,后者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以紫乱朱,使得人心不古,同时寺庙广占良田,僧徒不纳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也在扫荡之列。围绕这一核心,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夏之防,对佛老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哀叹“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针对当时僧侣的数量增加,其上层人物拥有大量寺院田产,还勾结官府,兼并土地,剥削农民,并享有免租免税的特权这一社会弊端指出理应“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无论是反藩还是斥佛,韩愈都实践了其“文以明道”的主张。在总结前人关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文”与“道”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古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实际上,韩愈所大声疾呼的“道”,就是对封建国家的法权、教化、道德等原则的高度概括。这样,韩文鲜明的政治色彩也就势不可免了。
  
  磅礴的感情气势
  
  韩愈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色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读韩愈的文章,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感情热浪。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的生命力。韩文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作者横绝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之辞而溢诸于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文章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辞,发其穷苦愁思不平之声,使文章具备了源于现实的感情力度。一改前人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的弊病,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感情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原毁》、《讳辩》、《争臣论》、《论佛骨表》等都是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其共同特点便是大气磅礴、感情激昂。
  从韩愈的全部文章来看,凡是论及人才,便往往激愤不平,别具风概,如其《杂说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通篇以千里马喻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偏私,讽刺了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现象,为受冤屈的人才鸣不平,并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人才关键在于发现。
  韩愈其他文章也多笔端含情,忧愤深广。历来为人所称誉的《祭十二郎文》,则尽情抒发作者对侄亡的伤痛,缠绵悱恻,凄切无限。其中叙“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孤苦境况,写“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魄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忧!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无穷怅恨,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令人读后,为之泪下,所以被后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当然,韩文也不是无瑕之玉,受时代和所在阶级的局限,韩愈的政论文及其他作品难免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一些糟粕,如他把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看成是理所当然,而《师说》中也流露出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鄙视。在主张“词必己出”时也不免矫枉过正,用一些冷僻生涩的文字(如《曹成王碑》),以至使文章佶屈聱牙,拗口难懂。其所作墓碑文和墓志铭,也多有“谀墓”之嫌。但是瑕不掩瑜,韩文雄深雅健,排宕顿挫,以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是璀璨夺目的,韩文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精品,它浩气磅礴,势如破竹,奇雄多变,意高词伟,正如苏洵所形容的那样:“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扬蔽掩,不使自路,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参考文献:
  1.《韩愈散文的艺术》 孙昌武 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
  2.《整理韩文,各树一帜》 卞孝萱 节选《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版
   3.《韩愈文选》童第德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4. 《历代散文丛谈》郭预衡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2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