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按照专业需要配备资源,将真实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形成课堂即工作室的新的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行业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培养适应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人才。
  我院在“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特征,语文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1]“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围绕岗位、专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合理、巧妙地与专业学科进行沟通、联系与渗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在注重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时,突出专业岗位的文化和能力需求。
  “人文、艺术素养+岗位语文应用能力培养”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设计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定位的核心。因此,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学内容应包括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应用写作、口语交际、职业素养五个模块,才能真正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
  
  二、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是将语文课作为各专业通用的“公共课”。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各专业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还要在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寻找到对接点,形成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搭建起语文教学与艺术设计教学的桥梁,从文学性的作品知识中挖掘艺术知识与艺术思维,尝试文学与艺术的融合,培养学生运用于专业岗位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创造力,这些都是艺术设计专业应着重培养的能力。此外,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获得专业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从而提升其艺术创作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
  语文教学还应与各专业的岗位和职业特征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于岗位的语文应用能力。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要讲解设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撰写设计说明,所以应加强培养该专业学生写作设计说明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动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设计说明和影视脚本的写作训练。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同的文化艺术素材,具备不同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教学要试图从这些方面提供有用的帮助,使他们在创作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化知识,在工作岗位中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的语文能力。
  
  三、教材建设
  
  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我院所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语文教材是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这类教材缺乏专业特色,难以应用于实践,与高职教育的灵活性、实用性相背离。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应该重视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编写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征,侧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语文教材。
  根据艺术设计高职学生的特点,语文教材分为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应用写作、口语交际、职业素养五个模块。“人文素养模块”按照人文话题的方式选择内容,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如“唐诗赏析专题”“中外名著导读专题”“儒家文化”专题等等。这种专题课的形式既能让学生多方位了解中外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又能激发学生艺术设计的灵感和积累广泛的素材。“艺术素养模块”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艺术篇目。如“大师风采”“名作赏析”等等。[2]在各专业通用的篇目之外,还根据专业的特征和需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相关的内容。例如,针对高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服饰文化等内容;根据雕塑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民俗文化、美学方面的内容;根据湘绣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讲授古诗词赏析等等。“应用写作模块”侧重编选与学生就业岗位紧密相连的内容,如“求职信和自荐信的写作”“设计前言和设计说明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合同与协议书的写作”等,着重训练学生与专业岗位相关的文字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模块”,侧重选择自我介绍、演讲、辩论、营销、洽谈、设计作品讲解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应该具备的口语能力、沟通与交际能力。“职业素养模块”编选学生走向社会应该具备的相关职业能力的内容,如“求职应聘”“来访接待”“社会调研”“商务礼仪”“人际交往技巧”等,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四、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普遍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作用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却被无形地压抑。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力。[3]如在对文学作品的讲授时,采用引导个体审美体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讲授应用写作时,可适当采用演示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这种课堂研究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中所必备的。
  此外,高职语文教学学时少,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五个模块的教学,采用专题演讲的形式是效率最高的。根据不同模块的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自行研制课件,在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演讲,既有效利用了教学时间,也适应了专业需要,教师也能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使课堂生动、知识面广、富有趣味性。
  
  五、师资队伍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创新精神。此外,艺术设计高职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首先,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教学能力,使语文教学能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而这种与职业对接的语文应用能力是灵活多变、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趋向日益明显,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广泛涉猎科学和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与成果,广泛涉猎人文科学知识,以高品位的文化素质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其次,应具备指导综合实践的能力。在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怎样确定职业目标,怎样收集处理信息,怎样展开市场调研、制定设计方案,怎样进行艺术设计成果的说明与展示,这都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此外,高职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处理信息、科研、创造、交往、操作、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总之,高职语文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在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语文教学不仅要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加强与专业的融合、还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成为学生在工作岗位游刃有余地工作的一把钥匙。而突出实用性,围绕岗位与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按照五个能力模块编写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无疑将会使教学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而有利于系统构建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胜难.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3]龙升芳.高职语文教育现状及改革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
  
  (范果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师范大学413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1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