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归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梅 顾佳滨

  摘 要: 高职学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本文从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产生出发,从环境、心理影响两个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要从尊重信任的角度改变问题学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问题学生 影响因素 矫正对策
  
  问题学生指在学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缺点、不足,或者所犯错误较突出并对自己、他人或者集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学生。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问题学生有增多的趋势。问题学生由于受消极的社会因素,失败的家庭教育,传统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一、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产生
  高职院校问题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类:(1)学业问题,表现为学习困难,厌学。(2)网络成瘾问题。(3)情绪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焦虑、孤僻、抑郁、任性、叛逆,过于冲动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等等。(4)品德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打架、骂人、说谎,拒绝上学,逃学,离家出走,攻击行为,破坏行为,等等。
  当然,问题行为的表现在实际生活中远不止这些,而且大多数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并不是呈单一类型,既有厌学心理,又有焦躁情绪,甚至还伴随着暴力攻击等行为表现。
  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就如此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一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偏离和违反了一定的社会与学校的行为规范,其行为被察觉后,经过学校的教育,还是存在多次此类行为,这时,这些学生就会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当此类标签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强化后,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话语和行为就会逐渐认同,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情绪不稳、容易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学习困难、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难以应付挫折、厌学、逃学、爱寻衅闹事、易产生敌对情绪、志向水平低等。他们缺乏自信,感到自卑、焦虑,挫折容忍力低,有退缩反应。他们的人格不成熟,常常表现为缺乏责任感、独立性和长远目标,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不能延迟享受需要的满足,常常自认为受到批评和嘲笑。他们时时想保持自尊,想在集体中获得合理的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但是现实难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从而造成他们自尊心的片面发展和扭曲,也造成只顾个人感受而不考虑集体利益或拒绝别人意见的情况。他们体会不到集体的关怀与温暖,当然也缺乏集体荣誉感。在外部表现上,他们往往故意制造事端,吸引别人注意;或是上课无聊至极,找一些他们眼中的“乐子”,以逗得同学们的开心,吸引同学和教师的眼球,获得一种成就感;到处惹是生非、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以此寻求刺激和新鲜;多次不假外出,通宵上网,打游戏,等等。
  二、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于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往往是无奈的选择。学生多数来自本省或本市,少数学生来自外省市。有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有的是“三校生”,即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的学生;有的来自贫困家庭,有的来自富裕家庭;有的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我约束能力很弱,缺乏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具有较强的自卑和焦虑心理的学生偏多,学生问题复杂多样。
  (一)环境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影响
  高职学生总体上思想活跃,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勇于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此同时,高职学生来源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使他们在自我意识方面也呈现出自有的特点。很多学生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片面认为实践能力比课堂学习重要,喜欢“随大流”,喜欢观望别人,不深入考虑自身实际。他们容易以极端的想法去对待所发生的事情,缺乏客观分析的能力,易产生困惑和迷茫。在很多问题中,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更多地关心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
  在信息时代,高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丰富,视野也逐步拓宽。同时,他们也利用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较早地深入社会,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一些人过度追求个人价值,但缺乏自我设计,同时也忽略个人的专业学习。
  高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弱化。在学校学习中,他们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仍然在约束和督促下被动学习;对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制度持反感和对立情绪,出现不良后果却没有勇气承担相应的责任;重个人理想,轻他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为实现自己理想不顾及甚至扰乱他人理想的实现;接受他人的帮助不知道要感谢,视父母的艰辛养育为理所当然。
  (二)心理体验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影响
  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长期遭受失败的体验,尤其是来自学业能力、社会认可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挫折感。问题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环境中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同伴,对自己的消极的观点、行为和态度,将其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并表达出来,他们如何看待他,他就如何评价自己。因此,来自他人的消极的评价、谴责或漠视不断地加以内化,逐渐融入其自我概念。问题学生的自尊水平越低,其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水平就越高,为了缓解抑郁和焦虑,这类学生就有可能采取某种暴力行为或异常行为来加以补偿,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认知水平还有限,他们思想偏激,模仿能力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准确身份和所追求目标的可行性。问题学生之所以变成问题学生常常与他们的自制力差、意志不顽强有关,一些问题学生内心深处也有要求上进的愿望,但缺乏持久的动力和毅力。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动摇后退,结果良好的愿望总是不能如期实现。很多时候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从他人或社会的位置去换位思考和处理问题。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和矛盾,便手忙脚乱,想不出应对的措施。由于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失败了就会精神萎靡,信心不足,进而开始怨天尤人,对他人产生嫉妒,对社会产生怨恨,再加上感情、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自卑、敏感、抑郁等一些情绪反应,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自暴自弃。正是这些因素,导致这些学生遇到不顺之事,不能以平常心坦然处之,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大部分的问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屡屡经历失败和挫折,如考试成绩不及格,作业不能让老师满意等,久而久之,学生在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这时,当面对挑战性学习任务时,他们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对学习任务反感、厌倦乃至逃避。
  一部分问题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和爱护,在班组活动中常遭排斥、歧视,归属、接受、支持和爱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感便出现了危机,这样便形成高度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偏执等各种心理体验,从而导致课常上的破坏行为、敌意行为、消极情绪,以及对其他学生,甚至对整个学校的否定态度,易对人对事产生消极认知、不良的情感状态和行为模式。
  三、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心理和行为矫正对策
  问题学生存在着消极心理,他们经常会产生自我安慰、消极反抗、错误攀比和退却、幻想的情绪。当然同时这也和他们处在青年时期的情绪的波动性、情感的矛盾性、感知的冷漠性和与社会主流文化的离散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问题学生是学校学生群体中“特殊”的小群体,我们应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问题学生重拾自信和自尊的勇气。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也是人的需要,问题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人,尊重他们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价值,同情和怜悯只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弱者形象,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所以只有尊重他们,才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尊严的价值,才能有信心和勇气追求。
  对问题学生的信任,是对他们人品的信任,不妄加否定他们的人品、能力,信任问题学生能让他们不断进步,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在此过程中,由于问题学生自身的行为意识有其自由性,教师所付出的信任或许会落空,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和时间去了解学生,从而达到信任学生的目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而改变自己。
  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家庭教育的环境、教育方式、家教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所以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也是刻不容缓的,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家长会、家访、电话访谈、利用网络媒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而且可以宣传和指导教育理念和方法。
  人的一生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没有问题的青少年时代也是不够完整的。只有各种环境相互配合,克服学生的问题行为,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问题学生才会树立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丹.李伯黍心理学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心理学教科书,1806.
  [3]张潍民.高校后进生成因剖析与教育管理对策[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1).
  [4]官旭明.高校后进生的心理透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5).
  [5]郭红东.高职学生健康成长三条心理轨迹[J].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