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生要顺利地作文,必须仔细观察、熟悉生活,积累素材,才能用头脑去加工、创造,也才能表达出来。因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取向”。
  一、抓好“起点”,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增强自主意识,获得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我的“起点”实践源于义务教材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学完这篇文章,我不能不感叹作者对小兴安岭的有意观察与发自内心的热爱。此时,我的心一动:何不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美好的景象,也学着作者的写法“体验生活的美好”呢?此时,正值秋季。于是,我布置了“观察秋天的色彩,写一个小片段”的作业,提示学生到校园内、大街上、公园里去看一看秋天都有哪些色彩。第二天,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经过观察,实事求是地写出了他们所看到的景物所具有的色彩。于是,在作文课上,我表扬了这“三分之一”的学生,朗读了他们很稚嫩但诚实的作文。另外三分之二的学生则有“抄袭”或没有留心观察的现象,我告诉他们,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生活,要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我布置了一篇《秋月》的小练笔,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月亮。显然,绝大部分学生吸取上次的教训,写出了虽不长,但却是老老实实观察、真真切切感受的好作文。为了巩固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第二天我又布置了《秋夜》的观察小练笔,并且告诉学生,“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请学生回去做一个“脸盆里捞月亮”的小实验。没想到,那晚偏偏是阴天,月亮、星星没出来。第二天,翻开学生们的作业本,我意外地发现,学生写的《秋夜》是那样真实,无月秋夜的恬静,没有看到月亮的遗憾写得那样真切。这不正为以后老老实实地作文,真真切切地抒情打下良好的基础吗?
  
  二、抓住“活动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去年我教六年级,在“钉纽扣”比赛前夕的一堂作文课上,我带了一根绣花针、一团白棉线让学生上台表演“穿针”。极小的针孔和挺粗的线,给学生设置了难度,第一位学生很快败下阵来。此时,全班学生热情高涨,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穿针的成与败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注意上台穿针同学的动作、表情是怎样的,并且要用准确的词语来表达。第二位学生上台了,是大家推荐的钉纽扣“高手”。这下全班静极了,五十双眼睛全盯住了“高手”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可想而知,他们都盼望成功。“高手”终于穿针成功了!教室里一片欢腾。紧接着,我请学生们将观察到的穿针的动作用准确的词,按顺序写下来。经过讨论与补充,同学们写出了“拿、抿、捻、捏、盯、晃、睁大、紧皱、舒展”等动词,并产生了迫不及待要写作的愿望。于是,我布置了《穿针》的作文,要求学生将穿针这件小事写细致,写出真情实感来。因为大家留心观察了穿针的全过程,经历了紧张、兴奋、着急等情绪体验,又有败与胜的对比,在40分钟内,全班五分之四的学生都完成了一篇五百字左右的作文。我抽取了几个平时写得不怎么样,但这次写得挺不错的作文进行当堂朗读与讲评,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学生表现出了少有的写作热情。这使我深深感到,他们在参与中多了一份生活体验,而这种情趣的不断诱发与积累,更增添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三、关注“忽略点”,鼓励学生从小处着手,不断发现写作的新领域,确立创新意识
  小学生作文也要留心容易被人忽略甚至不值一提的小事,用创新的眼光去探究小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为了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开始了一组以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为内容的小练笔。第一篇是《沏茶》。沏茶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如果留心观察,还真有写头。我让五年级学生任意选择沏茶所需物品并自己学沏茶,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茶水的色、形、声的变化并写一篇作文。第二天,我将观察细致,写出不同感受的作文片段当堂朗读、评讲。如有的写道:“那原来黑不溜秋、瘦瘦的干茶叶此时慢慢舒展开了,有的漂在水面上,像在河里游泳的宝宝;有的正在水中跳着芭蕾;还有的沉在杯底,像在海底旅行似的。”同样的沏茶,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思考,获得了不同的体验。最后,我告诉他们,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留心,它就会给你带来无穷乐趣。随后,在小作文练习中,以家务劳动为系列的习作诞生了,以积累生活体验为主的作文也应运而生。通过一组组的作文训练,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更留心了,对如何将作文写细致,如何写出真情实感也慢慢摸到了一点门道。谁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谁能关注到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谁的作文就能“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换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经常会“若有所思”,也便会“劳有所得”了。
  (责编侯艳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1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