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诗教学中的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诗,大多文质兼美,如清泉般流淌在人们的心田,富有欣赏价值。多读古诗,感受诗歌中的美,是让学生陶冶情操、丰富语言、升华对生活的认识及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美,使古诗教学充满诗意呢?
  
  一、感受美――朗读
  
  诗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只有反复朗读,熟练朗读,才能真正让学生从中感受、品味到诗歌的美,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写的是碧色连天的荷叶和朝日映照下格外妖艳的荷花的美丽动人情景,诗人用精练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阅读中想像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进而感受诗的独特美。
  
  二、领悟美――表演
  
  古诗中的内容,有些富有生活情趣,蕴含着哲理美。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品味古诗中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再现诗中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表演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相互合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对诗句字面的意思容易理解,重点是领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美: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为此,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用采访的形式表演,即请一生扮演苏轼,其他学生对他进行采访。通过采访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三、表现美――绘画
  
  许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对此,我们可以借助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教学中,根据诗歌的内容,可让学生通过绘画来感悟、表现诗的美。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的插图,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把诗中的美表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绘画,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
  
  四、丰富美――积累
  
  青少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阅读,多积累。古诗是学生积累的上乘材料,学生积累的诗歌多了,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又能使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诗的海洋里畅游,丰富学生的积累。古诗配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可分为同主题配读和同诗人配读两种。如学习了《赠汪伦》后,可配读《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送别诗;学习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后,可配读《静夜思》、《望天门山》等诗。
  
  五、创造美――迁移
  
  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语);“应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创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叶圣陶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实现语言的内化、转变与创新。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导改一改。如《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句诗写出了深秋夜晚的可爱,学习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假如现在是中秋之夜,你作为一名小诗人能否把这句诗改一改,表现中秋之夜的可爱呢?”结果学生兴趣盎然,改出了如“可怜中秋十五夜,露似珍珠月如盘”等好句子,可见学生的模仿、创新能力是很强的。第二,引导用一用。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这些诗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在节日想念亲人时可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第三,引导编一编。由于古诗语言精炼,内涵丰富且故事性强,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诗意编故事,要求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能培养其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古诗教学是一个传统而又全新的课题,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敢于大胆创新、实践.就能把古诗教活,使其充满诗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7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