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课堂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缺赞美,他们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生活中,他们能经常得到老师、父母、亲戚、朋友的称赞,感受着被赞美的愉悦、幸福,体验着赞美给他们带来的自信、成功。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因为家庭教育以他们为中心,导致他们不懂得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被赞美的同时也要主动地真诚地为别人送出赞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赞美的力量,感悟赞美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成了我们本节课的主要教育目的。
  
  一、感性――品德是感性的存在
  
  感性教育是一种以感性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持久影响的教育。《感受赞美的力量》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赞美在与人相处中的重要作用,体验赞美,学会表达赞美。课中没有教条式的、纯理性的告知;没有乏味的、生硬的说教。至于如何取材,如何巧妙地再现赞美这一生活场景,如何使课堂里的赞美“有血有肉”,这是在备课时我的最大的困惑。我的举措是走入学生的生活,寻找感性的事例: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进行感性的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感性的行为。于是,对学生身边的、感人肺腑的、鲜为人知的感性事例进行挖掘,引发学生真诚的赞美,就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又一个鲜活的元素。这样,充满灵性、感性的品德教育就会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心灵。
  
  二、感动――品德是心灵的对话
  
  任何有效的品德教育都要从撞击、感动学生的心灵开始。如果品德课脱离了情感,脱离了精神,脱离了学生的心灵感受,课堂就是无味的、麻木的、冰冷的、黯淡的。我们都知道赞美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她会给人带来自信,带来快乐,带来幸福,带来一种强大的力量,赞美本身就能感动人的心灵。但是,如何做到真诚地赞美,如何真诚地表达赞美,是这一课教学的难点。要真诚地赞美就要从真诚地欣赏开始,教师让学生先欣赏优秀生,这是一种巧妙的安排,学生争先恐后地、如数家珍地诉说着优秀生的优点,这时候在学生心中激荡着的是一种敬佩、仰慕的感动。紧接着,安排一位默默无闻的同学,好像找不出多少优点的学生的出现,在学生们的心中产生了小小的波动,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欣赏的范围非常狭隘。就在学生有所困惑的时候,教师进行了真情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感人的故事。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声音、体态营造了一种忘我的氛围,这种氛围感染了学生,为课堂上感动的氛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成为了激起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故事的内容牵动着学生的情感,拨响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真诚的感动。这种感动是在欣赏了别人的优点,第一次发现了别人身上的可贵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造作,不浅薄。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这堂课里,教师和学生能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感动的幸福、成长的幸福。这一切都源于心灵的对话。
  
  三、感悟――品德是生命的唤醒
  
  品德教育要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励学生去自信地体验、自主地参与、自觉地感悟。品德的课堂,应是一种充满生命力,闪耀生命光华的课堂;品德课堂应是学生享受着感动、觉悟的过程,这过程需要老师不断地唤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教育是生命的唤醒。
  要使学生有所感悟,就要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体验、操作、思辨,正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只有投入地“亲历”,才会有深切的感悟。让我们再来回顾这十分钟的活动,回顾学生的感悟,回顾教师的唤醒。
  感悟一:欣赏别人。感动自己。
  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语言情景中,孩子们从一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的身上发现了震撼人心的优点,并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种鲜明形象的唤醒。
  感悟二:表达赞美并不难。
  当学生真诚地表达了赞美,互相之间传递着感动之后,教师并没有以此为活动的终结,而是进行了深度访谈:你们平时像今天这样表达过赞美吗?为什么不?此时的对话过程是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是真切感触的唤醒。
  感悟三:赞美别人。快乐自己。
  活动的过程能穿透孩子的心灵,活动之后的感悟将是道德的积淀。活动后,孩子们认为:送出了赞美,自己也收获了快乐。这是道德心理的唤醒。 这种感悟。让学生重新理性地认识自我;这种感悟,让学生勇敢地剖析自我;这种感悟,让学生满怀信心地挑战自我;这种感悟,让学生欣喜地发现新我。这更是一次次的唤醒,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每一次唤醒,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走向精彩。
  一堂成功的品德课将扬起学生心灵旅行的风帆,一堂成功的品德课将打开学生通往阳光大道的心窗,一堂成功的品德课一定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本课教学获2006年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7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