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体现的悲剧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小卉

  摘 要: 王尔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童话家。区别于传统的童话作家,其作品结局充斥的一般都是死亡和悲哀。本文着重分析了他的代表作《快乐王子》,试图找到人物性格体现的悲剧美的原因。通过对三种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藏在童话外衣下的残酷。
  关键词: 王尔德童话 《快乐王子》 悲剧美
  
  一、引言
  奥斯卡・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他的父亲威廉姆・王尔德爵士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王尔德自幼便显示很高的天赋,精通法语、德语和古典文学。王尔德自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毕业后,获得奖学金,于1874年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学习。在牛津,王尔德受到了沃尔特・佩特的审美观念影响,成为唯美主义作家,主张为了艺术而艺术。
  王尔德是英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而著名。在他颓废唯美、狷狂放浪的表面姿态下,是一颗纯美纯善、永难泯灭的童心。而这童心一经与卓绝才智结合,便诞生了《王尔德童话》。它不仅为作者奠定了文学声名的基石,而且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传世佳作。
  与德国的格林兄弟和丹麦的安徒生相比,王尔德童话没有安徒生童话的温情,更没有格林童话的大团圆结局,他的童话中充斥的都是死亡和悲哀的结局,一反童话的常态,从而在深层次上体现了作家思想上的矛盾,他“试图建立美的象牙塔却无法割舍对尘世的关注,试图将艺术独立于功利和道德说教却总是功败垂成”。于是,在他的童话中便有了美与残酷的交融、善与恶的矛盾,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他将与现实碰壁后产生的悲观和虚无之感投射到本应美好而温暖的童话结局中,摒弃了常规的”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的套路,用藏在童话外衣下的残酷开创了童话的另一片天地。
  在王尔德童话中,《快乐王子》是流传最广、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童话。王子活着时生活在快乐窝里,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而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在他死后,塑像被安放在一根高高耸立于城市上空的立柱上,他才俯瞰到了人间的种种苦难与不幸,因而伤心难过,决心尽可能帮助那些最不幸的人。一只快乐的小燕子帮了他的忙,无私地一次次舍弃到南国避寒的机会,把王子的宝石、眼珠和身上的一片片金叶子送到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不幸的人手中,结果冻死在快乐王子的脚下,快乐王子因此痛碎了一颗铅制的心。整篇故事都笼罩在悲剧美中,读后使人欲罢不能。
  二、人物性格分析
  尽管是一部短篇童话,但王尔德却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快乐王子、小燕子和许多其他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沉浸在这种悲剧美中。
  1.小燕子在去与留的矛盾中所体现的悲剧美
  小燕子因爱上芦苇而与伙伴分离,当伙伴纷纷飞往埃及避寒时,只有她拖延下来。后来她慢慢对自己的恋人厌倦,终于也决定去追赶伙伴。她选择在城市的塑像下寄宿,因此结识了王子,而王子的眼泪和善良打动了她,第一次被迫选择留下。小燕子同样充满着爱心,送去红宝石后用翅膀为生着病的小男孩减轻痛苦。第二天,燕子满心欢喜地再次准备启程,在王子的哀求下,不得不哭着将他的一颗蓝宝石眼睛送给穷困潦倒的年轻作家,第二次选择留下。看见河边的水手们的集体劳动,燕子想起了自己的伙伴,于是她叫道:“我要到埃及去了。”没人理睬,伙伴已在远方,自己孤零一人。天气的日益寒冷和伙伴的召唤让她再次向王子告别,可王子却让她取下自己的仅有的另一只眼晴送给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三次选择留下,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她决定永远陪伴着王子。每一次去与留的抉择,都让小燕子一步一步地走近死亡。前两次的选择是犹豫的,远方伙伴的呼唤和埃及温暖天气的召唤督促着燕子前行的脚步,可王子的善良和哀求却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本性同样善良的她抛下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第三次面对双目失明的王子,燕子毅然决然地说:“我要一直跟你在一起。”主动选择留下,以生命为代价,在那一刻,燕子从王子的舍身奉献中汲取了力量,作出了去与留的抉择。连燕子都从王子的自我牺牲中受到感召,而人呢?受助者却只关心自己眼前的生活,毫无感恩之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有权阶级肆意侮辱失去外表美的快乐王子,工人们将快乐王子放在炉子里熔化,更将铅心扔在垃圾堆上。这是一个何其冷漠无情的世界,残酷的社会现实就这样将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一步步推向死亡。
  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埃及的温暖如春,与当时所处的天寒地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燕子一次次说疲乏:“有人在埃及等我呢。”给快乐王子提到了河马、狮子和鳄鱼等的悠闲生活。她一次次被快乐王子挽留,尽管有些不情愿,但良知还是让她决定无私地帮助人。最后一次,王子催促她去埃及,但她已经被王子所感动,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幸福和快乐,所以她义无反顾地决定留下。
  2.快乐王子在生与死的矛盾中所体现的悲剧美
  身前快乐王子不知忧伤为何物时快乐地活着,只注重自己感官的享受,拒绝思考与关怀的权利,从而混淆了享乐与快乐的定义,“如果享乐就是幸福的话,我的确是幸福的”,这不是一个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生命体应有的生存状态,更谈不上拥有快乐的生活。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应当对社会有关怀、有贡献,如果纯粹是为自己而存在,为自己而活,何来快乐可言?就像小燕子为贫苦的裁缝送去宝石后,在寒冷的天气“却感到暖和多了”,这种温暖是心灵得到净化后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温暖。
  死去后的王子高高耸立在城市中间,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丑恶和穷苦,他竭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希冀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然而当王子用自己的美去拯救这个世界时,他作为雕像的审美价值已不存在,其生命也就结束了。在那个极可怕的严寒天气里,燕子冻死在脚下,自己把美转化成了真善,王子什么都没有了,他的心裂因悲痛至极,瞬间爆裂成两半。
  那究竟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快乐王子真正活着的时候如同行尸走肉,整日游玩,不关心民间疾苦;而死后却用铅心感受到了世间冷暖、悲欢离合。生与死之间的矛盾交织正是作家内心世界冲突的反映。
  3.贵族阶层的自私贪婪所体现的悲剧美
  小燕子与快乐王子无私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感受到了巨大的幸福。反观那些贵族阶层,本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却只在乎自己的享乐,甚至以压榨剥削穷人为乐。王子让小燕子取下自己剑柄端上的红宝石给做针线的女工和她生病的孩子,女工正往一件缎子外衣上绣西番莲,让女王最可爱的宫女穿上参加下一次宫廷舞会。她的脸又瘦又憔悴,一双手红红的,很粗糙,被针扎得到处都是针眼儿,已好几天没有休息。小燕子飞过白色的大理石上刻满天使的大教堂塔楼;飞过了宫殿上空,听到了舞会的声音,女王的宫女正和她的情人在外面的阳台谈情说爱,并抱怨“那个女裁缝懒死了”。仅仅几句话就把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描述得淋漓尽致,并对穷苦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
  小燕子决定留下来陪王子度过寒冷的冬天,王子让小燕子把人世间的苦痛告诉给他。于是燕子在城市上空飞翔,看见富人在他们美丽的宅邸寻欢作乐,而乞丐坐在朱门前行乞。他飞进了黑黝黝的小巷,看见挨饿的孩子面色惨白,无可奈何地望着黑乎乎的街道。在一座桥拱下面,两个小男孩儿紧紧依偎着取暖。“我们饿得不行了!”他们叹道。而巡警这时不准他们躺在桥下,两个小男孩只好蹒跚走进雨中。
  小燕子被冻死后,王子也心碎而死。当市长和议员们看到这尊寒碜的塑像和死鸟时,不约而同要把塑像拉倒,并决定再建一尊新的塑像。然而每一个议员都决定建造一尊自己的塑像,并为此事吵得不可开交。王尔德把这些议员们的贪婪自私和小燕子快乐王子的大公无私作了鲜明的对比。
  三、结语
  尽管童话的结局是王子和小燕子都死去,但上帝并没有抛弃他们,并称铅心和死鸟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两件东西。由此可见王尔德并不是单纯营造悲剧美,而是和读者讨论一个深刻的问题:什么是美?什么是快乐?世俗之人认为不美,但上帝认为仍然很美,于是铅心和死鸟都进了天堂。快乐王子曾经“幸福”过,自从了解到民间疾苦后就不幸福了;为不幸的人们解除痛苦后,他终于又幸福了。作者把快乐与唯美主义,以及心之美联系起来,使读者读后能一直思索。
  
  参考文献:
  [1]张婷.王尔德童话的宗教原型解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1).
  [2]曲彬.消费文化下的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矛盾性解析[J].理论界,2006,(09).
  [3]奥斯卡・王尔德著.苏福忠张敏译.快乐王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01.
  [4]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