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充实“前理解”,凸显对话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所谓“前理解”,是指学生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给学生对话造成困难。学生个体已有的经验、习惯等将有力地影响着当前“对话”的进行,因此阅读对话前,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充实“前理解”。
  一、扩充背景资料,美在对话有深度。
  “前理解”构成了理解者的视野,一个人能够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决于其“前理解”。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和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等,使学生融入大语言怀境中去感悟文章内涵,体验人物感情。如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有关内容,可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了解人物的个性。这样,为阅读对话分析人物心理,揣摩人物性格做好了铺垫,学生对话时有了凭借和材料,对话的过程就会不断深化。
  二、渗透课外知识,美在对话有广度。
  对任何一个文本,不同的“前理解”都只能从某一个“窗口”看到文本的一道“风景”,而不同“前理解”视觉的交叉,则使我们可以借助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风景”。有些文章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上,对文本的阅读对话依赖于大量的课外知识来填补空白,引发思索空间,使文章的感悟更深刻,人物形象更丰满。如在教学《天火之谜》时,我在课前指导学生阅读《富兰克林传记》,让他们了解富兰克林的身世和伟大贡献;指导他们阅读静电放电的资料,便于他们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富兰克林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由于课前,学生进行了精心准备,人人感到有话可说,学生的对话交流异常热烈,课堂气氛很活泼,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到很多的信息。这样,打破学科界限,把语文、物理、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学生接获得了多元化、多数量的知识,阅读时的感悟也更深刻、更全面了。
  三、提供图片资源,美在对话有厚度。
  生活积淀与“前理解”是阅读多元理解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参与生活,更要正确理解生活。教师要善于把握和丰富学生的“前理解”。对有些写景的文章,文本语言很优美,必须亲眼目睹景物,才会让学生流露真情。如在教学《雪儿》一课时,我利用课文的插图创设了这样的语境:仔细观察插图,想象“我”和雪儿告别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所欲言。例如一位学生写道:“雪儿,真是天助我也,你终于能飞了!”我捧着雪儿,喃喃说道,“你飞吧,蓝天才是你的家,那儿有你的兄弟姐妹,云姑娘也在等着你!”雪儿依依不舍望着我,好像在说:“谢谢你这么多天精心照顾我,祝你也早日康复。”……生动的想象,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的感悟有了依托,流露的感情是动人的。阅读对话的过程更能让每一位学生触动。
  学生的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需要充实更多的“前理解”,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文本的内涵,才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利于对话的顺利进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9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