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因为激情而更动人;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情知脱节现象,以语感阅读为手段,带着良好的情绪进入阅读学习,再现动人的情景体验,催发真实的情感,让一个个学习主体感知、体验、移情,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阅读;激情;品悟;涵咏;灵气;浸润;升华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当前,我们要还原语文教学本色,呼唤本真的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让阅读教学语文味浓一点,再浓一点。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趣味、情味、韵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成。
  
  一、穿行于语言丛林,品语文的韵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的旨归是掌握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即掌握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开启语文心智,培养语文情意,因此,教学中语言训练要落实到位,让学生享受原汁原味的语文。
  1.激情导读,感悟语言。语文是情感的语文,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我们说,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们说,语文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是忘了追加一句,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语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语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语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语文。“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是语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语文。语文是一种诤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爱,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一种精神。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浸润其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语言的韵味。
  2.潜心涵咏,读出灵气。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而不只是技术;语文教学不拒绝模式,但更鼓励教师个性和学生灵气的张扬。比如我教学郑愁予的《雨说》时要求:读,要读得有情味,品要品出诗的意蕴。学生初读后,讨论全诗的朗读基调,要读得温柔亲切,甜蜜温馨。学生在诵读品读吟读中体验,感悟,诗中的意象在学生心中苏生了,蓬勃了,也写出了“桃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啊~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的句子。我们都感觉到了,用诗的语言描述生活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快乐。
  
  二、浸润于情感世界,品语文的情味
  
  “语文教学以其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浸透了浓浓的诗意。”(周一贯)语文教学得意不忘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摄取形象,让学生品出语文的情味,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含英咀华,催生情感。教师要用好文本资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融入和谐的学习情境中,唤醒学生内心真善美的情感。
  戴望舒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生读着“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一能在读中,咀嚼中感受到那种历史的沉重感,也能在读中感受作者拳拳的爱国之情,读着“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油然而生。
  2.和谐共振,升华情感。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沟通、建构的过程,是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李扶九)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情感交流,心灵交汇过程中,让语言文字鲜活起来,让语言感悟深刻起来。
  老师要充满激情,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潜在智慧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魏巍小学的老师蔡芸芝是“温柔和美丽的人”,“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背诵她教的诗。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
  
  三、徜徉于思维空间,品语文的意味
  
  如果说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浓抹”的的美,那么,默默地读,静静地想,则呈现出一份“淡妆”的美,它让语文课堂别有一番滋味。如我教余光中《乡愁》一诗,让学生自选一节,想象情境,再用语言描述出来;温庭筠《望江南》独上望江楼的女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解读的语言可能更苍白,静思默想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阅读教学要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学生一边读一边发现了问题:为什么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并不给出答案,让学生再读,再读,读到了写诗的时间,读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读出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切肤之痛以及对灾难中的祖国深深的爱。前面的疑惑便迎刃而解。
  总之,用语文独特的情感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虹。语文课应该充满了激情,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语文,因为激情而更动人;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
  
  参考文献:
  [1]《语文味研究回顾》程少堂
  [2]《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姜国忠
  [3]《文学理论教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4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