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词语教学常教常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词语作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词语教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词语教学只是作为阅读教学点缀的做法,力图将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样,既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又使词语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试以几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以词穿线,组织课堂教学
  
  一篇文章中的某个或某组词语,常常会成为这篇文章的题眼,教师如果能在备课时发掘出这些词语,找准这个题眼来设计教学,往往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学生对词语的学习,也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是切切实实地借着词语读进去――读进文本的意境,读进教材的构思,读进作者的心思;再借着文本悟出来――悟出词语的意蕴,悟出词语的表现方法,进而悟出词语的生命特性。
  教学片段一:《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之后,我如此展开教学――
  师:课文主要讲了五个战士的故事,而题目中却说是“五壮士”,那么何谓“壮士”?为什么不说是“五战士”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体会,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读书、思考、圈画)
  生:我从“诱敌上山”这一部分中,发现面对大批敌人一次又一次追击时,有几个描述五位战士动作和神态的词语:“沉着地”“狠狠地打”“大吼一声”“抡一个圈”“浑身的力气”“脸绷得紧紧的”。从这些词语可看得出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毫无怯意,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英勇杀敌。如此顽强,如此豪迈,如果用“战士”一词,还不能充分抒发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英雄气概。所以作者说是“壮士”。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人物形象,真会学习!
  生:在“引上绝路”和“顶峰歼敌”中,我读出了他们的视死如归、壮烈豪迈。你看“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这场面太惨烈了。“战士”这个词语根本表达不出如此强烈的感情。
  ……
  结合课文内容,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读出了五壮士的豪迈壮举,读出了五壮士的英勇顽强,读出了对文本、人物的看法,读出了“战士”和“壮士”的区别,读出了“壮士”一词的意味。
  至此,以对“壮士”一词的探究为主线,巧妙地串起了我们精读课文的脉络,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到他们爱护群众、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的教育、情感的熏陶。
  
  二、借词拓展,积累语言材料
  
  我们知道,汉语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因此我们强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丰富的词汇储备,言语的表达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生动流畅呢?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提出: “‘厚积’才能‘薄发’,注意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阅读教学中,由词语生发开来,以一词带多词,以多词来塑造形象,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积累语言材料的途径。
  教学片段二:《我的“长生果”》
  师:(出示“如饥似渴”课件)看到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埋头苦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作者读书已达到痴迷的程度。
  师:是啊,文中的“我”就像大家说的一样,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丰富的知识养分。在行文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刻画了“我”的形象。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津津有味、囫囵吞枣、如醉如痴、不求甚解……
  师:除此之外,你能再补充一些新的词语来描述作者读书的形象吗?
  生: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凿壁偷光……
  师:(课件出示上述成语)当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在一起时,一个栩栩如生的酷爱读书的人物形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孜孜不倦和以读书为乐。让我们齐读这组词语,再次感受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显然,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强化记忆、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
  
  三、依词联想,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达到“运用”的目的,词语教学就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理解”层面上。如果能够发挥汉语特有的形象性特点来进行词语教学的话,就能巧妙地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
  教学片段三:《小桥流水人家》
  师: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
  清澈见底、潺潺、婀娜、粼粼、依依多情……
  师:中国的词语富有神韵和灵性,当你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一首诗、一段长长的文字时,你就会领略到它独特的风采。请你试着读一读,看看能读出哪些诗意的见解来。
  (生自由读,而后交流)
  生:当我读到“婀娜”一词时,好像看到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正舒展身体,翩翩起舞。
  生:我把“清澈见底”“潺潺”“粼粼”放在一起读,眼前浮现出了一条弯弯的小溪缓缓地向前流去,干净透明,能看见水底的沙石。
  生:当我看见“依依多情”这个词时,一下子就想到了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上看到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上述教学片段,都是让学生借助词语展开想象、拓展,再把这些画面、见解转化成文字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言语发展的训练过程。
  (责 编 木 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1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