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作中的现实困境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祥 张纪元

  摘 要: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能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且能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广揽人才。我国高职发展势头正呈蓬勃之势,面对发展中的困境,只有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使校企合作发展呈现良性运行状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现实困境 建议
  
  校企合作是指办学模式层面上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重点在于办学体制的创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处于一种“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阶段,各地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在合作的实践中由于双方在思想理念、目标利益、权属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滞后等因素导致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现实困境的表现
  1.政策导向作用不强。
  从目前来看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分解办学成本,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一些;企业为校企合作要分担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政府又没有强制要求,是否参与关系不大,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明显缺乏主动性。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的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的积累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积极性。
  2.理论不尽完善。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体系没有建立,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这就容易造成在实践中走弯路,或急于求成或看不见工作的长期艰巨性,遇见困难底气不足绕开走或盲目放弃。因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迫切需要国家研究、编制一本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服务手册,提出校企合作及产学研结合的原则与方向,提供可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
  3.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目前对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多地停留在倡导、研讨和自由实践阶段。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校企合作与政府没有多大关系,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校企合作,缺乏为高职和企业间信息沟通、项目合作提供便利的管理载体,除少数地区、学校和企业已建立了相关制度,基本形成了良性运作的工作机制外,多数地区、多数学校和多数企业,校企合作仍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型的状态,校企合作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直接有关,因此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便使不同地区学校实施这一模式的难易程度相差较大。
  4.教育系统支撑不够。
  在人员结构方面,缺乏训练有素、理论基础雄厚、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系统专业层面上双师队伍不够健全;在教学制度方面,尚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完全将校外工作作为必修课。虽然职业证书已经被纳入课程体系,但尚未实现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大多数课程还是重在知识,缺乏与工作过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
  5.社会舆论导向不力。
  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钱多事少离家近,认为高职学生是大学生,应该做技术员,坐办公室,到生产一线工作没出息。家长的观念与社会传统对大学生的期望,导致一些高职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不安心,不肯与企业签协议,而企业也认为高职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二、对策与建议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一方面取决于各个地区生产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程度。所以,我们应该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注重与地方行业、企业的相融相通,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有力的行动与措施踏踏实实地进行。
  1.营造宏观的政策环境。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校企合作双方的合作成本补偿,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贷款等方面给予校企合作政策优惠;其次,要规范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机制,制定、完善校企合作责任机制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实施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式等,为职业教育构建起优质的实习实训平台、广泛的学生就业平台和持续的产业发展平台。
  2.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
  一是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院级分管领导,并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为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三要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大力推进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建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等改革项目。
  3.以提升职业发展力为核心,共建育人平台。
  校企合作办学要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第一信号,做到“三个衔接”:育人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达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企业需要零距离,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要求零距离,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零距离,构建起校企共建育人平台。
  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用模块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学中练、练中学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适应企业的能力。
  在能力培养上,从工作岗位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地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课堂,既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又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双方共同管理,各有侧重,建立校企沟通机制,使校企双方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共用平台。
  4.促进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
  通过争取项目,形成团队,整合高职院校创新资源,建立起产学战略性合作,以项目带动和引领,以团队构筑核心竞争力,以战略性合作加强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与提升,从而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并重、以质量提升为重点的转变;从个体自发合作方式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以有组织合作为重点的转变;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以长期战略合作为重点的转变;从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以导向性合作为重点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8.9.
  [2]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
  [3]高职多层次全方位“校企一体化”的系统思维与实践.职教论坛,2009.4.
  [4]论校企合作制度的深入发展.继续教育,2009,(9).
  [5]我国职业教育的宏观图景.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6]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24).
  
  (周祥系九江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师;张纪元系九江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650.htm